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三五”夯实基础、做出谋划的一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经过了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到了向党和人民交出阶段性答卷的时候。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医改的“四梁八柱”中唯一的一个技术支柱,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尤为迫切。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中心、远程诊疗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卫生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手段,也为实现智慧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医改也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产业蓬勃发展,相比之前成长数倍。随着2020年中长期规划时间节点的临近,如何在新的五年内,立足优势、抓紧机遇、协同创新、再创佳绩,已经成为摆在卫生行业和信息化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建议进一步发展数字卫生,促进智慧医疗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规范卫生信息化发展
卫生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广、内容涵盖多、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以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各地投入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也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务必要顶层设计,规范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支持卫生信息化标准的评测与认证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绩效的考核体系来规划统筹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
(二)调整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建立国家统一卫生信息云平台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形成惠及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项民生工程,将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并注重投入的方式和结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实现卫生信息化经费的合理利用:一是财政专项加大全局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如:建立国家级医疗卫生云平台,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国家数据中心为枢纽,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搭建智慧医疗的核心平台。二是将每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5元中安排3-5元用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维护。三是政府引导,创新医疗卫生信息投融资模式,特别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模式,应用云平台进行业务整合,逐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全国范围的整合,实现智能化的、个性化的全人全程的个人健康档案。
(三)集成数据及应用、建立开放共享的医疗卫生数据资源库及开源的应用系统
数据资源的共享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受现行体制的影响,行业条块分割与数据资源分散现象较为严重,各系统和各单位在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中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或缺乏统一的标准来指导。鼓励各医疗机构数据开放数据,以推动数据共享的实现,促进医疗服务的发展。
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开源发展,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开源库。开源软件是实现低成本信息化的途径,政府应助推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开源之路。对于公共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等政府出资的项目应向开源软件倾斜。公共财政、医疗卫生相关部门和科研要支持开源软件和开源社区。为了不受制于人,政府和社会应在支持开源软件上形成共识,才能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四)完善应用配套政策体系、提升数字卫生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医疗领域的革新
应尽快出台数据开放的法规政策,确保各方所拥有的数据能当公之于众,实现共享,并对于不能公开的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做出界定。加快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确保数字卫生的有效发展。建立医师执业风险保障体系,促进医生自由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健康服务业供方市场,为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提供医护资源保障。进一步推广完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为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提供多维度的健康服务。
合理利用政府投入,大力推广现有成果,促进卫生信息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使卫生信息化技术真正起到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人人有可移动的电子健康档案,人人有按需的家庭医生,人人得到适宜的健康保健服务的智慧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