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树兰医学奖获奖者:侯云德院士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5日

          侯云德院士获奖视频在线观看

 

             

[教育和科研经历]

 

       侯云德(1929.07.13 — ),医学病毒学专家,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医本科专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总师。曾连任三届我国863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是我国分子病毒学、重组干扰素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的技术开拓者之一。相继研制出基因工程干扰素及其他细胞因子系列产品,成为我国第一批投放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α1b型干扰素系国际首创;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著书7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6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次;曾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主要学术贡献]


       侯云德同志从事分子/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在分子病毒学、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医学病毒学研究


       早在50年代末留苏期间就发现仙台病毒有不同的变异株,并发现该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上的急性细胞融合现象,并阐明了机理,在杂交瘤融合技术的早期研究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由于他在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原苏联高教部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在1984年他就构建了我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的基因文库,经10年努力,完成该病毒全基因组(189,274kb)的测序与分析,是当时国内完成的最大的一个生命体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并有多项重要发现。1985年他在英国《普通病毒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痘苗病毒基因组的HindⅢP片段,补充更正了国外学者的结论,随后被国外其他学者所证实。1989年他发现痘苗病毒血凝素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已知功能的一个病毒蛋白属于该超家族的首例报道。该工作首先被英国牛津大学的同行所验证并由该校研究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权威Williams博士推荐给美国《实验医学杂志》免审发表。获得国际上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后英国和美国学者在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痘苗病毒及其他痘病毒蛋白中发现了更多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该项研究成果被认为对病毒的起源与进化及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1990年他又发现痘苗病毒HindⅢ K片段编码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该蛋白可能与痘苗病毒的毒力有关。1992年他又发现我国痘苗病毒疫苗株与国外哥本哈根株的基因组序列在侧翼区存在较大差异,为比较和阐明痘苗病毒的毒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他所领导的我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研究

       

       70年代初他对我国传统中药黄芪的抗病毒和对干扰素的作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抑制某些病毒的繁殖,诱生干扰素,增加NK细胞活性,促进19S 抗体形成细胞的产生,提高sIgA水平,增加二倍体细胞在体外的存活寿命,并在临床上证实黄芪可预防感冒并发现黄芪与干扰素的协同作用,是在我国首次以严密的科学证据阐明了中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70年代中后期侯云德发现人脐血白细胞具有较强的干扰素诱生能力,育出高产病毒株NDV-F系,最终研制成临床级干扰素制剂。1979年他创立了干扰素mRNA在非洲鲫鱼卵母细胞翻译系统,被选入国际著名的《酶学方法》系列丛书。1982年他发表了α型干扰素cDNA克隆与表达的论文,成为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开创性文献之一。随后他于1983年采用TGATG序列成功地使融合基因表达非融合的α1型干扰素蛋白;1984年他在研究重组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时发现原核细胞增强子样序列;1987年他和他的学生组建成温控型的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系列,现已在全国普遍推广;经过10余年的持续努力,他研制出包括α1b、α2a、α2b、γ等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产品,其中重组α1b型干扰素是国际上独创的I类新药产品,也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副作用低的优点,因此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刻苦、钻研、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并勇于创新,他和他领导的研究组相继研制成功基因工程干扰素及其他细胞因子系列产品,相继获得人白介素-2、GM-CSF等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已有10个,其中人白介素-2治疗多抗性肺结核,干扰素鼻腔喷雾系防治SARS,均系国际首创,获得SFDA批准。侯云德同志也是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成果转化的先行者,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作出了特殊贡献。


三、在控制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2009年初,一种新型流感在全球暴发流行,来势凶猛。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及时实施举国体制,建立了由卫生部牵头(陈竺部长),科技部等38个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并成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侯云德)针对防控中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科技问题,面对全球科学家相同条件的竞争性研究中,开展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首先取得了国际领先、举世公认的重大科技集成创新和突破,取得八项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指导了有效防控,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在人类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历史上,属于首案,也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科技攻关集成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减少2.5亿发病和6.95万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约5倍,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2000多亿;成本收益比:1元 VS 7.5-10.84元。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学术上领导工作

 

       侯云德同志于1985-1997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和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以身作则,团结老中青科技人员,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的研究,使我国的病毒学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被卫生部评为优秀研究所。
       侯云德同志于1986-1996年连任三届我国863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在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任职的10年中,敬业、治学严肃,身先垂范,学风正派,在国家科委和生物工程中心的领导下,能够团结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老中青专家,高质量、出色地域前沿高技术研究任务。他对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在医学和农业上的应用和发展从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开始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侯云德所领导的“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于1993和1996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到1999年就培养毕业的博士生90名,博士后5名,硕士生62名,见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1999)。他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著书9本。他于1981年个人编著了《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一书,这是我国干扰素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论著,该书既有理论深度,又密切联系临床实践,还概括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被评为1978-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他于1985年完全由个人编著的《病毒基因工程原理与方法》一书,是中国学者根据国内经验编写的第一部基因工程技术专著,对于推动基因工程技术在我国医学病毒学界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1990年完全由他个人编著了专业跨度极大的《分子病毒学》一书的全部章节,这部105万字的专著系统介绍了当时脊椎动物、植物和细菌各科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概括了国内外及作者的研究成就,反映了80年代国际上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进展,也是我国病毒学界的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病毒学专著,20多年以来尚无人能够超越。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6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国家发明三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共30项;他曾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奖。

 

 

[心路历程]

 

       我非常荣幸地成为第一届树兰医学奖获奖人;我确实感到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我研究梯队的荣誉;甚至是我国科学家的荣誉。我从事病毒学研究已有60年了,在我的一生中,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度过的,我个人也是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世界的一员,所以认识世界也好,改造世界也好都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我留学原苏联期间,我研究仙台病毒的溶细胞机理,获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为此,原苏联教育部,跃过苏联副博士(我国科技部规定原苏联的副博士就相当于我国的博士)授予我原苏联医学博士学位,在我当时的世界观里,认为“做理论研究,其水平高于做应用研究”,在我回国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我欢喜读一些有关哲学的书籍,因为哲学可以启发我如何对待世界,启发我如何做人;当我读到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这确使我的人生观,豁然开朗: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造世界;也就是说,我一生学习病毒学,认识病毒学,为什么呢?学习病毒学目的应当要预防和控制病毒病,为人类做出切身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到今天。
       过去我一直进行病毒的病原学研究,如何转变呢?正值1973年,当时毛主席号召要防治感冒气管炎;我随一批科学家一起到了河北宣化西望山农村,我首先翻阅中医古方,发现中医中的“玉屏风散”可以治疗反复感冒,而我早知有8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玉屏风散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吗?我分析了玉屏风散是由黄芪,白术和防风三味药组成的,我重点研究了黄芪,发现黄芪有诱生干扰素的活性,与干扰素有协同作用,并可促进免疫系统的作用,这是首次用严密科学的方法证明中医的补气在本质上就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研究黄芪起,我就专门研究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蛋白质,我发现人脐带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最强,筛选出新城鸡瘟病毒-F株(NDV-F),其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是最强;我们收集了数万毫升的脐血白细胞,用NDV-F株诱生信使RNA(mRNA),获得32纳克的mRNA,克隆干扰素基因,这在当时是极难做到的,因为当时仅有胰岛素基因从能生产胰岛素的细胞中分离出较多的mRNA,才成功的克隆出胰岛素基因,而干扰素mRNA在细胞总RNA中的含量极低,我们能够克隆出干扰素基因,实属艰难;后又发现在病毒感染的白细胞中诱生出的干扰素基因中主要是α1型,其次才是国外正在开发的α2型。
       在1980年我就成功地克隆并表达成功基因工程干扰素-α1;进一步发现,干扰素-α1与α2相比,抗病毒活性相当,但是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国外开发的干扰素-α2,证实了我国开发的干扰素-α1更接近于自然,可用于治疗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而且由于副反应低,也可用于儿童和老年人;SARS在我国流行期间,我们又快速研制成功干扰素鼻腔喷雾剂预防SARS。效果极好。从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研发干扰素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又成功开发了共7种细胞因子产品。
       在2005-2007年国家科技部派我参加在日内瓦的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考虑到流感大流行很可能快要发生了,我申请获得14万美元支持,进行控制流感大流行的研究;召开了3次国际国内会议;2008年,在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性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平台。2009年初,一种新型流感果然发生了,在全球暴发流行,来势凶猛。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及时实施举国体制,建立了由卫生部牵头(陈竺部长),科技部等38个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并成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侯云德)针对防控中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性科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与全球科学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的竞争性研究中,我国开展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首先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指导了有效防控,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在人类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历史上,属于首案,也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科技攻关集成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减少2.5亿发病和6.95万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约5倍,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2000多亿;成本收益比:1元 VS 7.5-10.84元。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侯云德院士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