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循证中医药研究方法
非常荣幸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这是一份难得的荣誉,衷心感谢树兰基金会和评审专家组!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参加过不少科研项目,也获得过相关科技奖励,但要讲对科研的感悟,还是阅历尚浅,缺乏系统思考。基于过去中医药循证评价方法学研究工作,介绍一些工作体会与大家分享。
坚持问题导向,建设中医药证据库系统
我自1999年进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内科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医学理论知识,参加临床诊疗实习,对科研基本不了解。2004年开始读研究生,有幸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第一个中医界牵头开展的以重大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指标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开始接触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背着电脑和投影仪到全国多个医院开展数据采集与管理相关技术培训,可以说是“走南闯北”,学习到很多与教科书不一样的知识。
特别是2006年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学习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时候,才弄明白临床研究质量、质量控制、质量评价等概念,也是那个时候自己真正开始思考临床研究相关方法学问题。比如在文献数据提取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就遇到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文献数据提取很繁琐,效率低、耗时长,还存在不同研究者重复工作浪费时间和数据不一致问题。当时就想,如果有提取好的结构化数据供研究者使用就太好了,会大大提高数据转化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第二个问题是相同病种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大,测量时点和评价工具也不同,导致同类临床研究结果不能横向比较或合并分析,产生研究浪费。当时有个想法是,如果同类研究报告相同的重要指标就可以解决不一致问题,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基础性的方法学问题,对一名研究生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但是这两个问题我一直记在脑海中,时常就会冒出来。
直到2015年,在我工作5年后,有了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培训了近百名掌握了数据提取和评价基本功的循证医学志愿者;还有一些科研经费,特别是获得天津市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经费支持,为我下决心建设中医药临床证据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经过4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中医药临床疗效循证评价证据库系统(EVDS),覆盖了8万多个中医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Meta分析自动化可视化;基于EVDS,陆续研究发布中医药临床研究年度报告、中药治疗常见病临床证据指数排行、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评估、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报告等,为临床指南制修订和产品二次开发提供支持。自2021年获批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中医药疗效证据智能生产与转化)支持以来,我们团队与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院自动化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专家合作,推动EVDS智能化升级,实现数据提取、数据分析、数据报告等过程自动完成,使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转化效率提升几百倍,填补了中医药领域缺乏专业化智能化证据库的空白。
坚持守正创新,开拓中医药核心指标研究方向
疗效评价指标问题,是临床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题。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肿瘤临床试验中率先提出采用标准化的评价指标。2010年国际方法学专家组提出临床试验核心指标(COMET)倡议,COMET研究的问题与我研究生阶段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为我实质性启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研究提供了信心和动力。2012年启动第一个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逐步建立了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制标准操作规程,研制了相关标准,出版了第一部方法学专著,为系统开展该方向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药核心指标研究策略与国际COMET倡议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对现有指标进行遴选推荐,还要规范指标测量方法,不仅是采用西医理化指标,还要遵循中医临床疗效之正,创新符合中医药整体疗效特点的结局指标。我们提出了“国际规范+中医特点”的基本原则,“共识一批、改造一批、创新一批”三项任务和三步走策略。在张伯礼院士、李幼平教授等专家支持下,成立了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究中心(ChiCOS),全国布局16个区域中心,体系化推进不同优势病种的核心指标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个临床研究开展,但疗效评价指标存在不一致、不适用、不重要问题。我们和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开展核心指标集研究,2020年3月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了全球第一个新冠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COS-COVID),提出了“转重率”是一个核心指标,在中药、化药、疫苗等临床试验中得到应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入选了2020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坚持面向未来,推进循证中医药学科发展
临床疗效是医药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实现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产出符合现代科学通则的高质量临床疗效证据。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都是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理念和方法,但也需要注重与中医药特点相结合,完善中医药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学体系,这也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自1999年到2018年,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从碰撞走向了融合,表现在以RCT为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长, 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以系统评价/Meta 分析为主的二次研究广泛开展;以临床指南为主的标准化研究不断加强等。
基于过去20年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我思考中医药循证医学未来该如何发展,发表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等文章,主编出版了《循证中医药学》专著,明确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框架和重点任务。2019年我主笔起草的《循证中医药研究北京宣言》在健康中国论坛发布,明确“做临床需要的研究、做科学规范的研究、做透明可用的研究、做高效转化的研究”基本原则,提出了十年行动计划,推动循证中医药学科发展。当前,各项研究任务正在有序开展,中医药临床疗效证据和方法学体系将不断完善,支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也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可能也是别人遇到的共性问题,只要有价值,总归会有人去解决,终会有解决办法;“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能遇到问题就躲开,而应该把问题想清楚,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可能就会迎来“柳暗花明”。要善于整合力量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有技术或者有能力去解决,但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团队的成长,条件一旦具备,就要集中力量去攻关;有些问题不是自己的团队就能解决,需要与其他团队进行协同创新,通过点的突破打开局面,逐渐扩大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和研究平台。科学研究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但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找到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非常关键,在低头拉车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抬头看路。
树兰医学奖十年来“奖掖群贤、扶植新秀”,培育德艺双馨的医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为一名获奖者,我深感荣耀,也激励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奋斗进取。祝愿树兰医学奖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