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刘玮教授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30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刘玮(1978.11.14-),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专家。生于山东省烟台市。2005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一直从事新发人兽共患病防控研究,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7项课题,在人兽共患病新病原体发现、传播风险评估、临床有效救治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在N Engl J Med,Lancet Infect Dis, Lancet Digit Health,Nat Microbiol,Sci Transl Medd,Ann Intern Med,Cell Resear, Nat Commun 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56篇,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 22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5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9)等共四项。


[主要学术贡献]


        刘玮研究员是我国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专家,针对人兽共患病防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不清、流行特征不明、特效治疗药物缺乏的被动应对现状,在新病原体发现、传播风险评估、临床有效救治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21年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入选首都科技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军队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目前兼任《Infectious Medicine》执行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常委、流行病学分会委员、军队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发现并识别全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揭示其病原学与传播特征
        建立复杂环境下人兽共患病原体的精准识别、跨种感染确认和进化溯源体系,发现了 LayV亨尼帕病毒、新型三重排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等11种新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明确其对人致病性及跨种传播能力,改变了科学界的传统认知。
二、全面解析人兽共患病的时空流行特征和演变规律
        突破多元数据深度融合和时空异常探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内地-输入-海外利益区内新发人兽共患病数据仓储,构建时空动态传播模拟与未来暴发风险预测等评估模型,实现新发人兽共患病的早期预警和辅助决策。
三、提出抑制病毒--改善病例--调控炎症的治疗新策略
        首次解析了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诱发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证实了法匹拉韦治疗感染的疗效更优;发现硝苯地平、精氨酸等改善病理的“老药新用”方法;阐明肠道共生菌阿克曼菌调控病毒炎症新机制。为烈性人兽共患病开拓了临床救治新思路。

[心路历程]   

笃行不怠,赓续传染病防控的探索之路

   2000年,我从原山东医科大学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同学们常说,我可能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我却有可能是最勤奋的学生。对知识的孜孜追求,既源于对浩瀚学术海洋的渴望,也是对军人、对军事医学事业的向往和敬仰,让我选择了军事医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军事医学科学院。两年后,我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并顺利转为硕博连读。2003年,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非典”疫情突然暴发,当时我刚完成硕士课题,博士课题也刚刚起步,正在此时,作为一名传染病流行病学专业的军事医学研究生,我投身于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从此,开始了我在传染病防控“疫线”探索的漫漫征程。

彼方尚有荣光在

——漫漫来路,矢志不移追随前辈的足迹

   非典的突袭,让军事医学科学院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向公众视线的“台前”。从病毒分离、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链分析到人群的长期随访……我当时所在的研究所规模不大,不到200人,但我们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科研任务。也正是“非典”让我意识到流行病学研究在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两个多月里,从查找疫情“元凶”到完成基因测序,从研究快速诊断技术到研制开发新药,研究院的科研前辈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他们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亲眼见证并铭记于心。

   也正是在抗击非典的科研一线,我有了更多与国内外的公共卫生、病毒、传染病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深度合作的机会。这些深入的思维碰撞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激发了我创新的科研思路和思维方式。完成博士学业后,我选择留所工作,从此开始了对新发传染病的长期研究和执着探索。

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

——永怀为军民健康护航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人类新发传染病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至少 60%是人兽共患病。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植物区系丰富,导致人兽共患病种类多且危害严重。这些疾病的受害者多为偏远山区的居民或为野外驻训的部队官兵。因此,搞清楚这些新发传染病的“底细”,对护佑官兵、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障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对于流行病学工作者来讲,科研探索没有捷径可循,无论想法多么天马行空,都需要付诸实践、获得坚实数据的支撑。

   十余年来,我们不仅系统整合了人兽共患病流行要素的全息监测数据,而且持续深入一线部队和乡村,潜心致力于新发人兽共患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了摸清我国重点地域虫媒病原体的本底和潜在威胁,我带领团队成员进戈壁、爬雪山、钻森林,完成了跨越数千公里的现场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优化和提升新病原体发现、识别与溯源技术,获得了珍贵的一手数据和资源,现已摸清了东北、华中、西南、东南等地域的虫媒病原体构成与流行现状,自主构建了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和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为军队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筑起了坚实的防线,充分发挥了军队公共卫生专家的专业指导作用,切实保障了部队任务和野外驻训安全。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难题,使得疫区病人的病死率实现大幅下降。这给我带来的满足与骄傲是更为真切而持久的。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走好新时代的传染病防控之路

   人兽共患病对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持续的威胁,已演变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国家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做好人兽共患病的源头防控”。为了加强人兽共患病的主动防控,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我们围绕新病原体高效发现、传播风险综合评估、临床救治有效策略这三个关键方面,建立了全链条防控技术体系。

   通过长期的现场调查与持续监测,我们成功发现并识别了全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揭示其病原学与传播特征。建立了复杂环境下人兽共患病原体的精准识别、跨种感染确认和进化溯源体系,发现了LayV亨尼帕病毒、新型三重排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等新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原体,明确其对人致病性及跨种传播能力,改变了科学界的传统认知。

   通过持续攻关,全面解析了人兽共患病的时空流行特征和演变规律。我们突破了多元数据深度融合和时空异常探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内地-输入-海外利益区新发人兽共患病数据仓储,构建时空动态传播模拟与未来暴发风险预测等评估模型,从而实现新发人兽共患病的早期预警和辅助决策。

   此外,我们提出抑制病毒--改善病例--调控炎症的治疗新策略。首次解析了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诱发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证实了法匹拉韦治疗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疗效更优;发现硝苯地平、精氨酸等改善病理的“老药新用”方法;阐明肠道共生菌阿克曼菌调控病毒炎症新机制。为烈性人兽共患病开拓了临床救治的新思路。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荣获本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是对我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我勇攀登科学事业高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学研究事业中,“初心”有大有小,因人而异。而我的初心,正是这身荣耀的军装、这份崇高的医学事业。回望20余年军旅生涯,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时刻坚守初心,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新发传染病防控事业征程漫漫,任重道远。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我坚定地追求姓军为战、军民融合的目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执着追求的方向。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