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危重症研究,推进医学科技创新
做科研,要勇于攻坚克难
脓毒症是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从而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全球每年有约5000万脓毒症病例,1100万病例死亡,比癌症还要多两百万例,但是它却不会出现在疾病死亡排名中。因为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在重症医学领域,我们称它为“三高”:首先,发病率高。ICU里,每三个患者就有一个是脓毒症;其次,死亡率高。全球的死亡率为20%,部分地区高达30%到40%;再次,救治费用高,倾家荡产也不一定挽救生命。从两千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它。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把它彻底搞清楚。而我的目标,就是攻克它。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炎症因子理论”成为脓毒症研究的主流方向,Kevin Tracey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2008年,我自荐当他的学生,他非常直白的拒绝了我,我毫不客气地说:“你近两三年缺乏顶尖级科研成果,就是因为没有招收像我这样的学生。”他给了机会,我也兑现了我的承诺。博士快毕业时,我研究发现蛋白激酶R(PKR)促进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释放,连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和PNAS上发表了原创性科研成果。
做科研,要坚持实事求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医生科学家,只在实验室里是不行的,在临床中和敌人近身交战,才能发现敌人的破绽。在临床上,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脓毒症患者时常伴有一种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它让病人的微循环中到处都是血栓,严重堵塞血管,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于是我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揭示了凝血与免疫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索了细胞程序性死亡引发热射病(重症中暑)等类脓毒症的重要致死原因,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在Science、Immunity、CellResearch、Blood等学术期刊,研究成果也被认为是“对科学界的杰出贡献与重大理论突破”。
做科研,要心中装着人民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相应分子通路进行干预与实际应用便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临床上常见的用于抗凝的药物肝素,能够高效且选择性地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11(Caspase-11)的活化。同时我们也使用了化学修饰法,进一步分离了肝素的抗凝作用和抗炎作用,合成了低抗凝活性肝素,减少了传统肝素会增加出血的潜在风险。将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药效、更小的副作用。而肝素又能从猪身上大量提取,经济又实惠,将有望解决老百姓用药贵的难题。
我们要大胆打破常规,勇于进行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很多事太容易想当然,因其看似简单,却容易陷入惯性思维。科研之路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需要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科研之路也同样充满着艰辛和挑战,只有潜心科研,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增进人类福祉。自勉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