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研经历]
金红芳(1978.6.15-), 儿科心血管专家。生于河北省邯郸市。200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儿科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儿科行政副主任。在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发现及儿科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首次发现并提出“内源性 SO2 是心血管调节的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开创含硫气体信号分子生物学新领域;围绕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儿童晕厥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提出了儿童坐位不耐受等系列新疾病,提出了儿童晕厥个体化治疗的创新策略,主持制定国际儿童晕厥诊治指南,引领儿童晕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国际前沿。发表 SCI 论文 196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2项。
[主要学术贡献]
金红芳教授在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发现及儿科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发现并提出“内源性 SO2 是心血管调节的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开创含硫气体信号分子生物学新领域;围绕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儿童晕厥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引领我国儿童晕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诊治研究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发表 SCI 论文 196 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部委级科技奖励 2 项,获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及国自然优青。兼任世界华人儿科医师协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开创含硫气体信号分子生物学新领域
创新性发现并提出内源性 SO2 是心血管调节的新的气体信号分子,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新机制,带动国际学术界相继开展内源性 SO2 在机体各系统的研究,开创了内源性 SO2 生物学新领域。
二、引领儿童晕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诊治国际前沿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提出了儿童坐位不耐受等系列新疾病,提出了儿童晕厥个体化治疗的创新策略,主持制定儿童晕厥诊治国际指南,将我国儿童晕厥治疗有效率从 65.6% 提高至 91.9%。研究成果被多部国际指南采纳,引领我国儿童晕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诊治国际前沿。
[心路历程]
能够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我内心非常激动,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对我前期科研工作的肯定,以及对我今后工作的支持。今后我一定再接再厉,为提升儿童健康水平,为推进气体信号分子研究领域深入,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一、“儿童强,中国强”,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确保全球 19.38 亿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主题。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约 20%-30%的儿童青少年至少发生过一次或多次晕厥,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对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开展儿童晕厥的临床研究,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1997 年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晕厥的相关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建立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直立倾斜试验判定指标体系,首次报道我国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从无到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晕厥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儿童晕厥临床诊治体系的创建及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3 年我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儿科学博士,成为杜军保教授的学生,有幸进入儿童晕厥临床诊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生学习中,看到攥着厚厚一摞诊断检查单的患儿家长从愁容满面到如释重负,看到患儿从饱受疾病困扰到健康开朗,我深切感受到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是儿科医生肩上重要而光荣的责任。在研究团队中,我不仅系统学习了当时儿童晕厥临床诊治的最新知识,用专业的知识为患儿及家长解惑,协助临床诊治工作,更重要的是从临床实例中反复观摩和学习儿童晕厥的创新性临床思维,从而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入职工作以后,我带领团队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提出了儿童坐位不耐受、坐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坐位性高血压等系列新疾病,从新的诊断维度拓展了儿童晕厥基础疾病谱,更新了国际儿童晕厥诊治指南,将我国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率提高到 81.1%。儿童晕厥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很多临床表现相似的患儿往往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往人们基于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对晕厥儿童进行治疗,其疗效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探索并发现了 24 小时尿钠、红细胞相关指标、FMD、心率变异性、心电图加速指数等生物标志物或标志参数,揭示其在预测不同药物在儿童晕厥疗效中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的患儿群体中进行临床验证,由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儿童晕厥个体化治疗策略,并将其用于临床决策,将儿童晕厥治疗有效率提高至 91.9%,显著提高了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为了更好地推广儿童晕厥临床诊治经验,我作为核心专家制定了 4 部全国儿童晕厥诊治指南 / 专家共识,主持制定“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治国际指南”。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被写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儿科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规范》及《儿科心脏病学》等专著及教材,研究成果多次被美国、加拿大及德国相关晕厥与心血管病指南作为核心内容采纳,使我国儿童晕厥等功能性心血管病的临床与研究水平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
二、发现新的气体信号分子 SO2,开创内源性含硫气体生物学新领域
1998 年科学家关于一氧化氮作为第一个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我还在读大学,第一次听说“气体信号分子”这个新名词,在心里只留下一个“高大上”的遥远印象。在准备博士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我系统学习了杜军保教授关于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我了解到研究团队在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心血管疾病的创新性发现后,我深深地被气体信号分子这种神奇小分子的魅力所吸引。从此,深入探索气体信号分子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渴望驱使我全力以赴准备考试。2003 年,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杜军保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正式开始了我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之路。
依托于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重点学科的研究平台,在导师杜军保教授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唐朝枢教授指导下,我和师兄师姐师妹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多少次披着星星在公交车站翘首期盼开往医院实验室的首班车;多少次实验结束后在月光下匆匆赶路返回宿舍。直到最后拿到研究结果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满满的喜悦。在读研究生期间,我收获的不止是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有关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不断创新永远进取的奋进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我们的硫化氢研究团队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也正是这样的创新平台给了我进一步开展内源性二氧化硫研究的新的起跑点。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如火如荼,国际上的创新研究不断涌现,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的研究突破在推进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对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机制以及诊治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并揭示其心血管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意义,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突破了以往关于“SO2 是大气污染物”的传统认识,我们创新性地发现机体心血管系统存在内源性 SO2 生成体系;我们揭示内源性 SO2 具有维持心血管稳态等重要生理学意义,发现 SO2 具有降低血压、舒张血管、调节心肌收缩力等作用,阐明 SO2 促进 sGC 二聚体形成、激活 cGMP/PKG 通路以及抑制 L 型钙通道是 SO2 发挥上述心血管效应,揭示内源性 SO2 对心血管结构的调节具有重要生理学意义;我们发现内源性 SO2 是心血管重要的普遍性防御体系,其生成不足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进一步揭示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并发现 SO2 调控靶蛋白功能的蛋白氧化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开创性地提出:内源性 SO2 是机体心血管调节的新的气体信号分子。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随后,美国、英国、波兰、澳大利亚、印度及日本等多个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内源性 SO2 生物学意义的研究及 SO2 相关药物研究,由此形成了内源性 SO2 生物学新领域。
三、做好传帮带,为医学科学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我由衷感激成长道路上老师及同仁们的指导、培养和支持。难以忘记遇到困难时杜老师耐心认真抽丝剥茧的分析和引导;难以忘记汇报课题时唐朝枢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作为一名科学家,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缺一不可”;难以忘记做实验时各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以及师姐师兄和同学们细心陪伴、加油鼓励。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导师。我会因为担心学生做实验到深夜忙不完,常常通宵陪伴,一起整理样本;在学生实验信心不足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文献,整理逻辑思路,反复确定科学假说细节,坚定实验信心;每当我遇到经过反复讲解学生仍然不得要领的时候,我常想起老师当年耐心指导我的情景——不断变换讲解方式,采用类比、使用画图等方法进行讲解。在研究生带教学习中,结合我的个人学习体会,提出了基于“APCE 循环”的教学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Aim, A),进行学习实践(Practice, P),定期检查学习进展(Check, C),评估(Evaluation, E)反馈确定下一步目标,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采用上述方式指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发来的一个又一个报喜消息“老师,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了”,“老师,我的论文发表了”,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为培养医学科学人才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