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姜长涛教授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1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姜长涛(1980.2.15 — ),代谢性疾病专家。生于辽宁省大连市。2004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09 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提出“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对肠道菌群、胆汁酸与神经酰胺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以通讯作者(含共 同 ) 在 Nature Medicine (3 篇 )、Cell Metabolism (3 篇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3 项。曾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及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基金,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秘书长、《遗传》杂志副主编。




[主要学术贡献]

        姜长涛教授是我国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肠道菌群、胆汁酸与神经酰胺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系列新策略。2019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1 年获第二十三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目前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秘书长、北京生理学会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
        一、提出“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
        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胆汁酸是介 导 肠 — 肝、 肠 — 血 管、 肠 — 卵 巢 等 器官 间 对 话 的 关 键 介 质, 揭 示 肠 FXR、TGR5、HIF-2α、IL-22 等 多 个 代 谢 性疾 病 干 预 的 新 靶 标【Nat Med. 2018,高 被 引;Nat Med. 2019;Nat Med. 2017;Cell Metab. 2021a;Cell Metab. 2021b;CellMetab. 2017;J Clin Invest. 2021;J Clin Invest. 2015, 高 被 引;Nat Commun. 2015,高 被 引;Diabetes 2017;Acta Pharm Sin B. 2019;Anal Chem. 2020; 国家 发 明 专 利(ZL202011513440.9,ZL202011333916.0,ZL201910601538.0)】。
        二、发现脂肪 HIF-1/2α—神经酰胺轴介导脂肪—肝脏、脂肪—血管对话,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揭 示 脂 肪 HIF-1α 与 HIF-2α 双 向调控神经酰胺代谢的新机制:同型半胱氨酸 上 调 脂 肪 HIF-1α, 通 过 SMPD3 促进神经酰胺的生成,诱导胰岛素抵抗与脂肪肝;新药 FG-4592(罗沙司他)上调 脂 肪 HIF-2α, 通 过 ACER2 促 进 神经酰胺的分解,改善动脉粥样硬化【Cell Metab. 2019;Diabetes 2016;Redox Biol. 2020;EBioMedicine2018;EBioMedicine 2019;J Biol Chem. 2016a;J Biol Chem.2016b】。




[心路历程]

        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对我前期科研工作的肯定,以及对我今后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支持。
        作为众多学成归国的学子之一,我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对于医学教育事业及医药研发事业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已在多个领域与国际并跑甚至领跑。这使我更加意识到科技兴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研作为科技发展的前驱动力,对于医药领域的长远发展更是意义重大。医药科研过程漫长,不仅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更需要有能力、有潜力、有毅力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以科技兴国为己任,付出长期的努力。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优秀医学学者成长的沃土,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北大医学鼓励求真与创新,在这里,每一条道路都不会孤独,每一种选择都会被尊重。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刚接触医学的我,怀揣着梦想,祈盼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期待妙手回春使病人重获健康,梦想医术高超使患者命运改写。然而,随着医疗知识的日渐丰富和眼界的逐渐开阔,眼见耳闻日积月累,我越发意识到:很多时候,即使医生倾尽所学,竭尽全力,也有无法挽救的病人,也有绝望无助束手无策的时刻。敬畏生命的同时我逐渐意识到科技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是具有强大推力的,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限速步骤,基础研究更是临床治病救人的基石。我的兴趣点由感受病人的切实康复逐渐转变为探究疾病的发病根源,通过更深层次的机理研究,改变临床现实中的无能为力,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某些临床常见问题。在博士选择专业的关键节点,我调整了继续学习的方向,选择了我更为感兴趣的基础医学,进入了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王宪教授课题组,走进了基础医学科研领域,开始了关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北大医学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基础研究枯燥且寂寞,其间荆棘满满,困难重重。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多少个星夜加班,几多次投稿被拒……我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共通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再爬起。我时而也会气馁,在这周而复始的努力与失败中,我既看不到病人脱离痛苦时满足的笑容,也不知道我的研究何时能给病人们带来切实的改善。但成功只会青睐脚步不停奋勇向前的人。在恩师王宪教授的指导下,我吸收领域内先进科研工作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日渐成熟,实验能力也逐步完善起来。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假设验证成功后,我慢慢建立起了适合自己的成熟研究体系,逐渐寻找并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感受到了当时国内外医疗科研技术水平的差异,于是毕业后我决定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用更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我学习了国际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锻炼了自己独立执行诸多课题的能力,拓展了以胆汁酸、神经酰胺为代表的内源性小分子在代谢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方向。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于小分子代谢物影响疾病的认知,这为我们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去探索代谢性疾病更深层次的机制。国外的生活缺少归属感,我时时惦念我的祖国,思念我的家乡。2014 年博后出站时,我毅然拒绝了国外丰厚的报酬,回归了故土。我感谢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的支持,给了像我一样愿意用自己所学回报祖国的莘莘学子们一个良好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我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能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感到十分振奋,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当今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技创新这一重大历史责任。因此我深耕代谢性疾病领域,潜心钻研,力求找到能够切实改善疾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案。代谢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2 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常伴发且累及多器官,其共同的发病基础是糖脂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单纯降糖、降甘油三酯、降胆固醇等方法不能同时有效改善多种代谢性疾病,迫切需求从多病交叉、器官互作的角度探寻共性的发病机理。我的工作聚焦于寻找代谢性疾病发病的共性机制与治疗新靶标,力求从器官间相互作用入手,探索代谢性疾病的共性治疗新策略。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在团队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提出了“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胆汁酸是介导肠—肝、肠—血管、肠—卵巢等器官间对话的关键介质,揭 示 肠 FXR、TGR5、HIF-2α、IL-22等多个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靶标;发现脂肪 HIF-1/2α—神经酰胺轴介导脂肪—肝脏、脂肪—血管对话,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运用,在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在于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切实感受。因此我们将在代谢性疾病“器官互作”的病理生理机制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转化医学探索。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以临床问题与核心技术为驱动,以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为导向,力求把基础研究成果早日转化为有效可行的临床诊疗方案。
        我是一名医学研究人员,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除了利用科研改善医疗,更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上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思考,是三观,是信念,更是责任。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医疗领域的栋梁。他们或是临床一线的大夫,或是医药企业的精英,亦或是像我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对于他们而言,掌握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动手操作技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有一颗奉献医疗热爱生命的心。学生各有特色,教育方法也因人而异。我曾有一名学生,自小诸事顺遂,却在读博期间实验屡遭碰壁后郁郁寡欢,失去了对科研的激情。我相应减轻了他的课题压力,激励他,鼓舞他,同时也带动同学多与其沟通交流,帮助他寻找和认清自我。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找回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初心,也渐渐接受和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在我学习及工作的二十年中,北大医学赋予了我“求知、探索、尝试与挑战”的决心与勇气,在知识、思想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助我成长。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探索科学、追寻真理、守护正义;去实现价值、丰富文化、创造新知,让自己的梦想在这里生长繁荣。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更加珍惜更懂尊重,并获得了医学专业独有的社会成就感和责任感。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赖于国家的日渐强大,受惠于北大医学的培养和学校、院、系等各级领导与老师们的支持。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一名北大医学人而骄傲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医学科学研究事业中,为改善国民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提高祖国医疗科技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做出更多努力!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