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研经历]
王志杰(1979.10.29-),肿瘤内科专家。生于山东省青州市。2013 年于北京大学获临床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北京桓兴肿瘤医院副院长。主持并参与多项肺癌外周血分子分型临床和转化的开创性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创立 EGFR 突变型肺癌外周血精细化分型诊疗的新技术和新策略,突破了传统分型仅使半数患者受益的局限性;整合肺癌内因和微环境因素的免疫分型体系,使肺癌慢病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兼任国家肺癌质控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委委员等。
[主要学术贡献]
王志杰教授是我国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卓越中青年专家。在肺癌个体化精准诊疗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对解决传统肺癌分子分型可及性和准确性不足以及免疫治疗精准性差这两个肺癌临床诊治领域的重大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肺癌外周血分子分型在我国的普及和临床实践进程,提高了我国肺癌的精准化诊治水平,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相关学术成果以通讯 / 第一作者 在 JCO、Lancet respir med、JAMA Oncol 及 PNAS 等行业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9 篇,JCR Q1 区 27 篇,SCI 收 录 36篇, 他 引 1900+ 次, 单 篇 最 高 他 引 393次,获 F1000 推荐和 ESI 高引论文 5 篇。2014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同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北京市优秀人才,2020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10),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15)。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
一、创建肺癌无创分子分型的精细化诊疗新技术和新策略,解决传统分子分型可及性和准确性不足的重大临床难题
发起国际首个外周血 EGFR 突变决策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确定了 ctDNA 突变检测对肺癌靶向治疗的指导价值,发现EGFR 突变型肺癌存在三种亚型并率先提出精细化分层管理的新策略。获欧洲肺癌联盟主席 Rosell 教授及国际液体活检学会专题评论,使外周血分子分型成为国内外肺癌指南的常规推荐。
二、系统性建立了整合肺癌内因和微环境因素的免疫分型体系,解决免疫治疗精准性差的突出临床难题
自主研发反映肿瘤新抗原的肿瘤突变负荷 (TMB) 检测技术 ( 命名为 NCCGP150), 研 究 成 果 成 为 bTMB 指 导免 疫 治 疗 的 基 石 性 证 据, 被 Nat Rev ClinOncol 专题评论,成为国内外肺癌指南及国际肺癌学会液体活检共识的关键依据。开发基于肿瘤新抗原识别的免疫微环境应答指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免疫分型方法。
[心路历程]
今年我有幸荣获第八届树兰医学奖,初闻喜讯,深感幸运。多年耕耘,渐获认可,喜悦激动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回顾百舍重茧科研路,攻苦茹酸 , 不由感慨万千。沉潜寂守,数十暑寒。笃志金石,倾情印学。探幽索隐,溯本究源。发凡奥义,创获丰赡。一路走来,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研究心得总结起来有两方面 , 浅谈经验,以期对青年科研人员能有所启迪 , 并与大家共勉。
我们皆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身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地,承载着祖辈的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间如白驹过隙,从医十余载,我深知天降重任于吾辈,因此,在如今以强国为宗旨的社会形势下,在中国医学蓬勃发展之际,我们医务人员需要肩负起诸多使命和责任。
虽然我只是万千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但我依然深深体会到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每当听到患者好转的消息、收获患者和家属感激的眼神,我便会觉得自己被幸福感包围。我想,我们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辛劳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医学领域是个无极限、无顶峰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去开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许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只是一点一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汇聚到一起才能够带动卫生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幸福。但是,从事肿瘤内科多年,我也深知临床很多疾病的研究都尚未能完全缓解病人痛苦,这就需要医学事业的大力发展才能弥补缺漏。我时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也深刻体会到他们急需有效的新型诊疗方案,他们比任何人都迫切的希望看到肿瘤学界研究进展的曙光。肩负重担,我更加重视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结合,视患者为家人,以期肩负责任、不忘初心,只愿赶在病魔摧残患者生命前与疾病抗争。
众所周知,肺癌是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恶性疾病,死亡率居众癌之首。我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付出,患者每一次求医都是一家人在支持他与病魔斗争。就诊时,他们的一句“大夫,麻烦您帮我看看”背后是一家人的泪水、坚强和执着。患者每个人都不单单是临床用药的对象,他们身后是一个个顶起巨大压力、满怀期待并渴望医学进步的家庭,他们每个人都值得被关爱和重视。然而,肿瘤治疗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抗癌药物不一定对每个患者有效,近些年来药物有效率大大提高,诸多研究中“有效率”这个百分比数字也逐渐增大。但我知道,哪怕药物有 99% 的有效率,也有那 1% 的患者面临人力、财力的损失,甚至人财两空。肿瘤是内外多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个体差异显著,因此我致力于开创肺癌分型新模式,探索肺癌内因和为环境因素的免疫分型体系,以期做到精细化诊断,针对性治疗,争取不断完善分型方案,降低诊疗成本,且在采取治疗前便对患者的远期预后拥有初步把控,在病魔前占据主动权,力争打赢抗击疾病的每一仗。
我十分幸运,求学以来所遇优秀、正直的恩师、挚友们皆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个人的成长与周围的学习工作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单丝不成线,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科研道路艰难险阻,协助患者抗癌之路亦像一场战斗。交叉协作 , 互相学习 , 取长补短,并肩奋战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前进的保障。我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下,无数医生及科研人员也正奋力为祖国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贡献不论大小,皆为践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希波克拉底誓言。
从教方面,我从不以“春蚕”“蜡炬”自比,面对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双眼,我所做的只是尽我所能将所学知识、所储备经验倾囊相授,让晚辈学生少走弯路。比起学历、科研,我更强调真才实学以及正确三观的树立。我常教育学生们,临床及科研工作务必戒骄戒躁,切不可有功利之心。一切科研工作须落实立足于临床,造福于患者,不应以“发文章”为目的进行科研。从教几年来,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四个字。新一辈的“90 后”“00 后”拥有科研上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学习能力,还有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活力,这让我对祖国未来的医学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年轻心态,努力融入他们,与他们亦师亦友。在教学与日常相处中,我们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在对他们的引导方面,我希望保留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周国平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我真诚希望年轻的医学生们不但能肩负起祖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大任,更能完善自我三观的塑造,成为一个人品正直、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这个时代,越优秀的人,越懂得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或医学科研者,因此我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学习前沿医学知识的习惯。正如梁宁在《产品思维 30 讲》中提到的:“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产物。”从一个最好的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地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医学路是漫长的,今天在一个什么样的点位上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持续迭代。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出自曾国藩家信。这里的“识”指见识与眼界,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然后才是能力。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丰富自己的见识,是我们必经的修行。
树兰医学奖是由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夫妇发起 , 说到此处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妻子。结发相伴多年,她一直给我鼓励,从无怨言。她温柔如导航灯的光晕,又坚强似寒冬中的劲松,她为我的付出值得我诉尽千言万语感谢,也值得我用一生回报。
今年我有幸荣获树兰医学奖,它给予我的是崇高的荣誉与认可 , 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进一步奋斗的动力与压力。这个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 , 更应该属于我所在的这个优秀团队 , 属于那些和我一起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人。回顾数十年走过的科研历程 , 尽管其中有很多的辛苦和无奈 , 但更多的是幸福与快乐。对于科研人员而言 , 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能为患者带来希望更幸福和快乐的事情了。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而言 , 我想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用心去体会和学习 , 而且一定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 惟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所在领取得一些成绩。
做科研是辛苦的,却能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饱满丰富;能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内心澄澈,眼界宽广,为人善良,满怀感激进取之心,所有的磨难都将不再是磨难,而是助我们成长的阶梯。当我们转变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那些以前认为能把我们的生活打得支离破碎的大浪,将变成我们人生长河中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无止境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拥有着贯通从前、现在与未来的力量。我深知许多领域上我的能力尚未触及,我将满怀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