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树兰医学奖获奖者:王 琦院士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王 琦(1943.2.12-),中医专家。 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80 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学专业。201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书院院长。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新领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8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7 项,发明专利 20 项。主编专著 67 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文论文 498 篇,SCI 论文38 篇。



[主要学术贡献]

        王琦,构建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等学科,发现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开创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制定我国首部体质分类行业标准,提出九体个体化研究模式,体质辨识是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首个中医内容,载入 3 份国务院、12 份部委级政策文件,在治未病、慢病防控发挥重要作用,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截止2017 年老年人应用人次达 3.13 亿。其著作《中医体质学》多次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中医体质量表》被译成英、法、德等 8 种语言全球推广应用。2013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 年获中国中华中医药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 年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 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一、创立中医体质新学科,开展个体化研究模式,为解决当今世界医学局限于疾病医学理论框架,从疾病医学向人类体质分类系统生物体跨越,开辟新领域。
        二、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为解决慢病防控、治未病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抓手。
        三、开展新冠肺炎防治研发,为解决复工复课后聚集性传染隐患新冠肺炎,发挥中医药作用。



[心路历程]

        我坚持中医临床 58 年,从事科研和教 学 43 年,2014 年被评为国医大师,201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中担任主要职务 , 也获得了多项荣誉。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传承创新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新领域,开创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从疾病医学向人类体质分类系统生物体跨越,实现并保持我国中医体质学研究在国际的首创和领先地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第八届树兰医学奖。
        2500 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东方《黄帝内经》,就有对人类体质分类的思想,但一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我从最初的学位论文,到提出中医体质学说,到主编《中医体质学》教材,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当代中医新的学术流派代表。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制高点,中医学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学科分化不足。我着手构建中医体质学科,2012 年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填补该领域的空白。中医体质学确立后已辐射到 34 个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从 2010 年起在中医学门类,将中医体质列为新的资助研究方向,被载入中国中医药学科史。
        我开创人类体质分类模型研究,整体、活体、动态、多维度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现象,从个体生理、心理、环境、生物体宏观层次,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生物体微观层次的系统综合,为不同体质类型提供了三大证据,即体质表型的遗传证据、生物生理特征证据、不同体质与疾病风险证据。疾病发生学长期以来忽略体质因素,我们研究发现某些疾病甚至是一类疾病的发生与特定的体质类型有关,因此提出了“体质与疾病相关论”,1441 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840,408 例样本,涉及 313 个病种,为体病相关论提供了证据。比如我们通过蛋白组、基因组、代谢组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表观上具有体型肥胖、腹部肥大、油脂分泌过多等特征,而表征背后,则有血管内皮异常、炎症高表达、糖脂代谢异常、具有代谢紊乱潜在风险等生物学基础。这些研究显示人的不同体质是可分的,是可以识别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JGG 封面论文。我的研究成果“生物传感 AI 算法融合的中医过敏 / 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科学解码”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 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我坚持以中医为主体,以开放的心态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多学科交叉方法,建立中医体质科研方法体系,使之向现代转型,做到研究成果使中医信,中国人信,西医信,外国人信。很多国外学者引用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评价中医体质是架起中西医沟通的桥梁。《中医体质学》著作被翻译为日、韩、英三种语言多次出版发行,《中医体质量表》也被翻译为八种语言,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实现了原创成果的国际共享。我先后 50 次赴美、英、俄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中医药一带一路演讲,助力中医药走出国门。这也说明,中医学需要与国际对话,也有能力与国际对话。国家领导人曾批示“要保持中医体质学的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做到了,用中医药自主创新成果赢得了国际认同。
        二是发起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解决慢病防控、治未病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抓手,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服务国家公共卫生。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中华中医药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我提出九体个体化研究模式,利用“组学”研究个体遗传和生化多样化信息,中医体质分型研究形成三个体系,即九种体质分类体系、多维健康信息获取体系、个体化诊疗体系。我带领团队先后开展全国近 13 万例样本调查,发现并证实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我们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人群体质分类行业标准,解决了中医药参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技术难题。我们用多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方法进行系列研究,使之从表观到微观,实现体质辨识的客观化,进行个体差异的健康状态综合测评。从改变产生疾病的体质入手,实现从“一个病”到“一类病”的防治的个体化诊疗新模式的转变。例如,我发明“化痰祛湿”系列组方,调理痰湿体质防治代谢性疾病,干预糖尿病临床前期,可减缓糖耐量受损,降低患病风险;干预肥胖、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可降低血脂,改善血中载脂蛋白,减重有效率达 75%;动物实验亦证实该方可逆转脂肪肝。
        2009 年,体质辨识法成为首个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中医内容,成为中医历史性突破。载入 3 份国务院、12 份部委级政策文件,在健康管理、慢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截止 2017 年底,老年人应用人次达到 3.13 亿,还被纳入深圳等地新医改推广内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批准的 235 家“治未病”单位,全部建立了体质辨识中心,覆盖全国 32 省市的所有县区。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层与扶贫,形成新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还进入军事重大课题,为强军做出贡献。如今,从顶层到基层,从医院到社区,体质辨识已经成为一项真正惠及千家万户的中医学原创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体质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成果载入《百年中医史》,并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和批示。
        三是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研发,多次主持并制定中医药防疫方案,运用中医药解决复工复课后聚集性新冠肺炎传染隐患难题,向国际科学解读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第一时间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获最美“新冠肺炎”科普图书投票第一及“学习强国”推荐。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负责人。
        建言献策方面,作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的专家组成员,为国家提供政策咨询,提交《千百年来中医药抗击疫情的重大发现及对人类的贡献》研究报告,提供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复学后聚集性传染隐患、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恢复期四份中医药建议方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首次提出中医药参与瘟疫预防的可行性。
        诊疗学术方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顾问,多次通过远程会诊方式与一线医务人员共同抗疫,进行中医诊疗方案的讨论修订。第一时间通过《长江日报》发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3 首中医预防处方,被多地政府免费赠送市民和一线抗疫人员。
        科研攻关方面,在疫情期间承担国家科技部唯一一项中医药预防应急项目,提出“内服 + 外用”联合防疫概念,带领团队开发内服颗粒、香囊贴、喷剂、香薰系列中药防疫产品,形成内服联合外用防疫包,并通过 4000 余人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首创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有效性评价,产品成果在中国科技馆、2020 中国服贸会展出。承担中国工程院多个中医抗疫项目,为中医治未病参与疾病防控建设提出战略建议。
        发声思政方面,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预防手册》;组织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未病干预方案》;审核编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抗疫蓝皮书(2020)》。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文呼吁落实习总书记加快完善疾病防控体系的指示。
        公益活动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在北京捐赠投放 71 个隔离点 1 万余人次的防疫包,捐赠助力全国两会、北京中高考、火星探测科研等防疫工作。发起“华佗工程——中医抗疫公益行”活动,援助疫情严重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协助发挥中医药抗疫作用。
        国际影响方面,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际会议,以中、英、葡、俄等多语种文字介绍中医药在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产生广泛国际影响。
        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北京新冠肺炎预防文件,成为国家指南。中国工程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简报《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中对王琦院士抗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王琦同志“老兵战疫”事迹专门发来感谢信,根据我的事迹录制“老兵战疫,壮心不已”获得教育部 2020“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奖。
        四是培养领军人才,致力中医科普。创办王琦书院,为我国首个全公益性质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教学机构。海内外推广中医药,主编《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让中医药进入中小学课堂,获科技部 2020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主编多部科普著作,获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年度科普特别人物。此外还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第三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等。列入中宣部《学习强国》先进人物,中央电视台为此拍摄《大家》、《人物》专题片。
        我年近八旬,却心中唱着“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丝毫改变”,对党的事业永远炙热和滚烫,用“一年 426 天”实际行动诠释敬业奉献,目前带领团队承担 5个国家重大专项、32 个省部级等各级课题,在读研究生 65 名。我给自己制定“百岁倒计时”,按照一百岁是 87.3 万小时计算,每晚下班后继续从 7 点工作到 11 点,每年比别人多 1460 个小时即 61 天工作时间。2012 年北京发生特大暴雨,依然坚守岗位,工作至深夜乘车回家途中,车辆被淹没冲进深水区,险些酿成生命危险。多少年来我几乎没有节假日,春节期间亦是如此,2019 年武汉疫情突发,为第一时间向临床一线提供中医诊疗方法,从大年三十开始连续四个昼夜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书稿。风一更,雨一更,守着黄卷伴青灯,这正是我献身中医事业的真实写照。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