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唐亚梅教授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8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唐亚梅(1977.05.30 — ),神经病学专家。生于福建省晋江市。2007年于中山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普瑞巴林改善放射性神经痛;阐明免疫炎症介导放射后神经血管失耦合引起脑损伤的机制,据此提出免疫调节联合血脑屏障修复的有效治疗策略,推动国际指南的修订。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IF 32.96;主持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在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


[主要学术贡献]

      唐亚梅教授是我国知名神经病学专家,长期从事放射性神经损伤系统研究并优化临床诊疗方案,促进我国放射性神经损伤学科系统建设及多中心临床合作,对解决放射性神经损伤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手段有限等重大科学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提高了我国理化因素所致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诊治水平。成果被4部国际权威指南共同推荐采纳;牵头制定《放射性脑损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7篇,含IF>10分4篇,IF>5分10篇,单篇最高IF 32.96,单篇最高他引159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专利3项;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1.阐明放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炎性递质介导放射性神经损伤新机制,并证实普瑞巴林可显著改善炎性相关放射痛,突破了国际放射性神经痛的治疗瓶颈。2.阐明了放射后炎性物质清除障碍诱导损伤持续加重的新机制,首次提出促进炎性物质清除以重塑微环境稳态的新策略,成果直接推动国际指南修订。3.证实放射后血脑屏障受损是引起炎症持续进展至非可控的关键因素,采用针对屏障损伤的贝伐单抗显著提升脑损伤治疗有效率。



[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是本职工作;若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在医学研究前沿耕耘出被认可的一份成绩,推动医学发展,造福更广大的患者群体,则是一名医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另一层次。非常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对我的厚爱和肯定,让我体会到研究成果被认可的欣喜;也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对放射性神经损伤领域的关注,为这个倍受忽视的疾病群体带来了难得的支持。

      2002年我刚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留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工作时,我就关注到放射性神经损伤的诊疗状况亟待提升的问题。由于广东有全球最高的鼻咽癌发病率,而鼻咽癌患者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当中又有近30%的患者放疗3-5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放射性神经损伤的患者群体十分庞大,单我国病例每年即超过35万。然而与患者数量不相称的是,放射性神经损伤研究在脑疾病研究中始终属于冷门小众领域,无论是疾病早期预警还是治疗手段都极其有限,只能通过激素或手术对症治疗,导致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受影响。患者一边忍受着疾病带来的剧烈疼痛、焦虑抑郁、功能丧失,一边面对激素和手术的严重副作用及风险,甚至部分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放疗导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开始着手探索放射性神经损伤的机制及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第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研究对象是小胶质细胞,它是脑内最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与脑部疾病过程息息相关,而激素治疗有效亦提示放射后神经系统出现神经免疫炎症,小胶质细胞很可能就是其中的重要推手。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惊奇地发现放射后小胶质细胞会发生活化,从负责防御外来感染损伤,维持环境稳定的“好细胞”变为敌我不分的“坏细胞”,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杀伤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损伤后释放细胞碎片等物质,会进一步促进小胶质细胞“变坏”,从而启动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损伤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神经功能严重损坏。我们的成果突破了既往研究只聚焦在神经元受辐射直接损伤的局限,把研究领域拓展到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二维层面上,从而为放射性神经损伤为何会在放射后3-5年迟发出现,为何会持续进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同时提示我们无论是阻止小胶质细胞“变坏”,还是清除掉神经元损伤后释放的物质,阻断恶性循环,都有望缓解放射性神经损伤,扩大了防治措施的研究视野。

      基于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在临床试验中证实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以通过清除神经元损伤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减轻放疗后脑水肿。而针对放射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环节,我们经过仔细筛选,最终选择了具有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的药物普瑞巴林,先从小样本论证做起,初步验证普瑞巴林在抑制炎症和减缓放射性神经痛上的作用,进而进一步开展国际首个有关放射后神经痛的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经过6年的努力,最终证实普瑞巴林在放射性神经痛上有着独特而良好的效果,解决了放射性神经痛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临床困境,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顶尖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有关小胶质细胞作用的研究,是我们从机制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的一个成果范例

      除了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损伤,我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放射性神经损伤的患者在出现明显的脑部病灶之前,大脑就已经开始“漏水”了——原本分隔、控制大脑和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脑屏障在放射后很快就被破坏了,于是大量本不应该出现在脑组织中的物质从血液中进到脑内,从而产生有害作用,并且进一步刺激小胶质细胞活化“变坏”,从而加重了脑损伤。于是我们把第二个研究重心放在了放射后血脑屏障损伤上,据此我们给予患者应用修复血脑屏障的药物贝伐单抗,结果发现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高达65%,比之前只用激素的有效率31%上升了一倍有余。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把放射性神经损伤的领域再进一步拓展至神经元-胶质细胞-血脑屏障的三维层面,将研究视野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我们多年来放射性神经损伤领域刻苦钻研所获得的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我们关于普瑞巴林治疗放射性神经痛研究成果发表后,,国际顶尖的肿瘤学期刊《Lancet Oncology》作了专题评述,指出我们的研究解决了放射性神经损伤领域的焦点问题。我们其他的多个临床研究成果也同时被国际权威的Up To Date循证医学数据库引用,未来在全世界都会有临床医生参考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放射性神经损伤病人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体现了我们的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信任。

      由于在放射性神经损伤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工作,我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的43家医院50位专家,制定了中国首个放射性脑损伤诊疗共识,为放射性脑损伤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提供了标准,并通过举办学习班将诊疗共识推广至全国,显示了我们在该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更振奋人心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先后被美国、日本、印度等4个国际指南采纳并推荐,直接指导全球放射性神经损伤的临床诊疗,显著改善了放射性神经损伤患者的生存预后,更减轻肿瘤治疗并发症的家庭及社会高成本。当年我希望的改变放射性神经损伤治疗困境的想法,正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在未来,随着人类进一步开发、普及核能利用,进一步走进深空,辐射防护将会成为这两个领域最重要的安全保障,而放射性神经损伤的防治必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放射性神经损伤的机制探索和防治措施开发。

      另一方面,辐射是加速衰老模型中重要的诱发手段之一,已有大量文献证明放射性神经损伤中大脑的变化与衰老以及阿尔兹海默病高度类似,未来我们计划利用在放射性神经损伤上的深厚积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至衰老以及阿尔兹海默病,尤其关注神经免疫炎症以及血脑屏障破坏两方面,结合临床研究的优势,为衰老、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探索以及临床防治手段开发提供独特的转化医学证据,从而让我们的研究惠及更多病患,为人类攻克脑部退行性疾病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

      未来,我将带着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给我的支持与鼓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国的神经科学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