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来平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围绕肿瘤发病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大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包括口腔颅颌颈联合根治手术和修复重建手术,已独立完成三、四级手术3500余台,皮瓣修复重建手术1000余台。在国内完成的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序贯手术及术后放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JCO杂志上,被F1000评论为在该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入选最新第九版国际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手册,成为口腔癌规范化诊治的推荐文献之一,入选当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十大年度进展。通过规范化临床研究,将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30%-40%提高到60%。结合生物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使20%-30%的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70%-80%。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开展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发现部分部分生物标志在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分化、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口腔鳞癌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2019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心路历程]
传承创新勤为径,妙手仁心苦作舟
本人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年,重点围绕肿瘤发病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的转化医学研究。作为外科医生,坚守临床一线,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多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每天早上提早上班、晚上加班,一早进手术室、天黑出手术室是家常便饭。擅长大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包括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口腔(颅)颌颈联合根治手术和修复重建手术,以及各类软硬组织瓣的修复重建手术;已独立完成三、四级手术3500余台,皮瓣修复重建手术1000余台。发表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治疗相关的论文36篇(第一作者23篇,通讯作者13篇),其中SCI收录22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14篇。在上海市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计划资助下,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建立口腔颌面部鳞癌个体化治疗的MDT临床研究平台,已经顺利实施了6个前瞻性临床试验。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始终坚持临床医生不能脱离科研的信念。善于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带到实验室去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法,再让这些研究成果反哺于临床。坚持“从病床边到实验室再回到病床边的转化医学模式”对临床疾病的研究和寻找治疗突破口至关重要。带领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转化医学研究团队,针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诊治难题,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在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鳞癌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的转化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曾获得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卫生系统银蛇奖、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启明星、曙光学者等称号。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口腔颌面部鳞癌转化研究相关的论文74篇(第一作者32篇,通讯作者42篇),其中SCI收录39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35篇。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3.0(2019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发表论文17篇。以通讯作者在Annalsof Oncology、Cancer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3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8.3(2019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入选2019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项目负责人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生物标志物与口腔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新进展”2019-08-02005(国)。
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筛选出大量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质,并发现部分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质在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分化、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口腔鳞癌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国内完成的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序贯手术及术后放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上,被Faculty of 1000 (F1000)作为ArticleRecommendation收录,被评论为在该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受邀于当年英联邦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年会作大会特邀报告。入选最新第九版国际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手册(UICCmanual of clinical oncology)和循证放射肿瘤学手册(Handbook ofevidence-based radiation oncology),成为口腔癌规范化诊治的主要推荐文献之一。入选当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十大年度进展。通过规范性临床研究,将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61.7%。
1) 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开展生物标志物在口腔鳞癌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的技术转化
以口腔鳞癌高危因素16型人乳头状瘤病毒E6和E7基因转染正常人口腔黏膜细胞,形成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再用烟草中致癌成分苯丙芘诱导永生化细胞,建立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B96。从而在体外模拟了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在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癌变的过程,这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发表在口腔生物学杂志“Archivesof Oral Biology”上(2008,53:443-52)。
基于该细胞体外癌变模型,开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出大量与癌变相关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质(ProteomicsClin Appl, 2009,3:327-33)。对其中50个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质分别进行细胞和组织水平的验证,符合率为94%;通过进一步的分子功能研究,发现GDF15、AnnexinA1、IGFBP3、Gelactin1、Stathmin等在口腔鳞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J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0,136:1527-35; Oral Oncol, 2013,49:542-50; J OralPathol Med, 2015,44:193-200;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7,36:109; Cancer Sci,2020,111:1303-13等)。例如,发现Annexin A1和GDF15参与调节口腔鳞癌细胞的分化、增殖和侵袭;Gelactin1增强调节口腔鳞癌细胞的侵袭;IGFBP3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并且都在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得到验证。发现Stathmin促进了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徙、克隆形成和裸鼠皮下成瘤等细胞生物学行为,其表达受突变型p53调控,而不受野生型p53调控;高表达Stathmin者联合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疗效显著提高。部分成果获2014年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完成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被推荐人在国内完成了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前瞻性三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即术前TPF诱导化疗方案能否提高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注册号:NCT01542931),总病例数为256例。发现TPF诱导化疗虽然不能整体提高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但病理疗效好的患者,预后最好,TPF诱导化疗病理疗效的预测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结果发表于“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2013,31:744-51),被F1000作为ArticleRecommendation收录,被评论为 “在该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受英联邦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主席MarkMcGurk邀请出席2013年英联邦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年会并作大会特邀报告。入选最新第九版国际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手册(UICCmanual of clinical oncology)和循证放射肿瘤学手册(Handbook ofevidence-based radiation oncology),成为口腔癌规范化诊治的主要推荐文献之一。经过5年随访,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61.7%。
3) 生物标志物CyclinD1、GDF15、Annexin A1指导口腔鳞癌的个体化治疗
结合已经完成的局部晚期口腔鳞癌三期临床试验,在TPF诱导化疗患者中,检测并分析患者治疗前活检组织中CyclinD1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与诱导化疗的疗效和预后关系,发现Cyclin D1既能作为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也能作为cN2患者诱导化疗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高表达CyclinD1的cN2患者能够从TPF诱导化疗中生存获益(MolCancer Ther, 2013,12:1112-21)。另外,结合临床试验患者的组织样本,发现GDF15除了促进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徙、侵袭和裸鼠皮下成瘤,参与调节EGFR/MAPK/ERK信号通路以外,还可以作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指导cT3/4N0患者从TPF诱导化疗中生存获益(AnnOncol, 2014,25:1215-22)。发现Annexin A1不仅与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相关,而且能作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指导病理分化程度差的口腔鳞癌患者选择TPF诱导化疗,即在病理分化差的口腔鳞癌患者中,低表达AnnexinA1的患者能从TPF诱导化疗中生存获益(BMC Cancer, 2013,13:301)。这些为生物标志物指导头颈鳞癌个体化治疗和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本人针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临床诊治难点,开展遵循循证医学理念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研究结果,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紧密结合,证实生物标志物在口腔鳞癌进展中作用的同时,提出以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个体化治疗,旨在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诊治策略。
工作与学习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但本人从未抱怨,并坚信: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用爱与责任去珍惜生命;传承创新勤为径,妙手仁心苦作舟。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