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卜军教授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4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卜军(1972.03.10 —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1996),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2005),现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心血管医师,一直专注于急性心梗事件链临床与转化研究,系列成果被写入国际经典内科学教科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Braunwald心脏病学》和《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等行业规范,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2015)、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等。



[主要学术贡献]


       卜军教授作为临床心血管青年专家,致力于急性心梗事件链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在Circulation、JACC、EHJ、Nat Commun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著70篇,系列成果被写入2项心血管临床指南、1项基础研究指南和国际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亚太联盟“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国心血管研究技术学会“Young Leadership Award”、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孟超医学青年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生命科学奖”等。围绕急性心梗事件链,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一、在始动环节,建立冠脉易损斑块活体诊断新标准。提出一种新型冠脉影像学的斑块性质分类标准,研究结果被被纳入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的经典教科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Braunwald心脏病学》,并被引用原版插图。
       二、在核心环节,构建梗死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活体评价新体系。创新建立了一种心肌微血管循环再灌注的实时定量评估新方法,实现了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量化标准,被写入《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专家共识》。
       三、在终末环节,发现代谢性核受体功能失调是心梗损伤的重要机制,为冠心病事件链干预提供新靶点。发现以RXR受体为核心的代谢性核受体是干预心梗损伤的新靶点,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自噬检测使用标准与结果解释指南》。


[心路历程]


       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团队是一支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年轻的医生团队。仁济心内科由我国内科学泰斗黄铭新教授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郑道声教授、黄定九教授、陈润芬教授、何奔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心血管医学大家发展壮大,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教育部211国家重点学科。作为一支年轻的团队,特别感激培育我们的医学大家,正是他们高尚的品格、广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使我们能够得以在优秀的学术平台上发展。
      作为心血管临床医师,我们团队从临床视角出发,一直专注于急性心梗事件链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近5年以在Circualtion、J Am Coll Cardiol、Eur Heart J、Nat Commun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著33篇(其中7篇IF>10分),研究成果写入国际著名内科学教科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Braunwald心脏病学(第10版)》和《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等行业规范。
      在急性心梗事件链的始动环节,我们团队建立了冠脉易损斑块活体诊难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以AHA斑块病理分型为金标准,检测了心脏猝死2294个尸检冠脉标本,发现了致心梗猝死的易损斑块病理学与影像学的新特征,提出一种新型冠脉影像学的斑块性质分类标准,研究成果发表于心血管领域排名第一的知名期刊J Am Coll Cardiol,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评为“高被引论文-在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1%”,进一步地,我们将这一离体病理研究新发现进行了临床验证,系列成果受到易损斑块领域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并被纳入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Braunwald 's心脏病学(第10版)》,同时原版引用了本文插图。
       在急性心梗事件链的核心环节,我们团队构建了梗死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活体评价新体系。冠心病事件链的核心环节是易损斑块诱发急性心梗的发生,如何早期预警心肌微循环障碍是减少心梗损伤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创新建立了一种心肌微血管循环再灌注的实时定量评估新方法,实现了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量化标准并取得了成功,成果先后被纳入《中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专家共识》和《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评估心肌灌注的新指标目前已作为临床终点应用于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被写入《中国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在急性心梗事件链的最终环节,我们团队发现代谢性核受体功能失调是急性心梗损伤的重要机制,为冠心病事件链干预提供了新靶点。我们在不同层次为冠心病心肌血流灌注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但最终保护缺血梗死心肌,则依赖最新的干预靶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团队聚焦于代谢性核受体并进行系列研究,发现代谢性核受体是干预心梗损伤的新靶点,先后发现了法尼氏X受体、肝X受体、维生素D受体和生物钟核受体在心肌保护中的功能作用;研究成果被写入《自噬检测使用标准与结果解释指南(第3版)》,并受邀在美国BCVS论坛“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专场”专题发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以靶向核受体的药物已开始进入临床试验,我们的研究为靶向核受体药物开发治疗心脏疾患提供了最早理论依据。
       我们团队由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心内科医师组成,一直致力于冠心病急性事件链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近5年3篇论著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写入2项心血管临床指南和1项基础研究指南,受邀作为美国心血管技术科学年会(CRT)、亚太冠脉影像与生理峰会(IPS)、韩国心血管峰会(TCTAP)的国际主席团成员在大会“易损斑块影像专场”及“急性心肌梗死专场”作主持或特邀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亦获得国际奖项的肯定,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亚太联盟“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国心血管研究技术学会 “Young Leadership Award”、美国ACRE心血管研究院 “Outstanding Junior Faculty Award”等。
       在医学科学的道路上,作为临床心血管医师,既是一名医者、也是一名师者和学者。仁术济世、身正为师、孜求识博,在医学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和奉献。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