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邓旭亮教授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8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邓旭亮(1972.02.22-),口腔医学专家。199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特诊科主任,是我国口腔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他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实现了新型口腔树脂基修复材料在口腔临床修复中的应用,为口腔生物材料的创新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6年获第七届“全国科技工作者”,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5年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获授权15项。


[主要学术贡献]


        长期围绕牙周组织和牙齿硬组织缺损治疗用材料的生物和力学相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口腔生物复合材料产品,用于解决临床牙周组织再生修复和牙齿硬组织替代修复所面对的难题。相关研究在ACS nano,Biomaterials,Biomacromolecular,Dent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82篇,其中SCI收录65篇。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取得的主要科研成绩:
1.发展了基于静电纺丝工艺的多相组分复合、多级结构构建和表面改性等技术,实现了材料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可调控,阐明了纳米纤维膜表面拓扑结构介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时序性动态变化过程。
2. 提出了多尺度、多维度填料增强口腔复合材料性能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修复材料与牙齿硬组织的模量匹配和界面相容。提出多尺度、多维度填料原位生成纳米界面半互穿网络结构的理论,采用多步化学接枝方法成功制备出系列各向异性的杂化纳米增强体。构建出以杂化纳米增强体为桥接点的三维立体交联结构的多相材料体系。
3. 发明了用于牙齿硬组织替代修复的系列纤维增强树脂产品制备技术,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根管形态修复需求,实现了批量生产与临床推广应用。相关产品目前已广泛用于高、中、低各级别的医疗单位,已完成临床应用五百余万例。



[心路历程]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第三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感谢树兰基金会,尤其是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对医学研究工作者的支持与鼓励。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奖励,也是对我们课题组,我的合作者,以及我所在单位的认可。我要感谢在科研道路上带领我一同成长的各位老师,是他们带领我进入科学的殿堂并给我毫无保留的指导,支持和鼓励;我要感谢我的课题组成员,以及各位合作伙伴,有他们的一路陪伴,我们才能共同进步;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多年来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最大程度的支持,使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立足实践 探索口腔医学前沿方向


       从1999年博士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并进行口腔生物材料相关研究。针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效率低、牙齿硬组织缺损修复体寿命短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表面、界面及生物性能进行了优化,系统地研究材料与细胞、宿主目标组织的生物适配、力学适配和界面适配。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设计制备了系列口腔生物复合材料及产品,用于牙周组织再生修复和牙齿硬组织替代修复。


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取得的学术贡献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发展了基于静电纺丝工艺的多相组分复合、多级结构构建和表面改性等技术,实现了材料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可调控,阐明了纳米纤维膜表面拓扑结构介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时序性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以水为溶剂的控温静电纺丝工艺,避免了有机溶剂残留引起的安全性问题;率先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实现羟基磷灰石(HA)纳米颗粒在聚乳酸(PLLA)基体内的负载,显著提高了材料的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解析无机纳米粒子在基质材料中迁移的动力学原理,制备出相组成可调的陶瓷纳米粒子杂化碳纳米纤维,赋予材料良好骨诱导性能的同时提高其降解适配性;其中“以水为溶剂的控温静电纺丝技术”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借鉴与扩展应用。我们证实了材料成分及结构特性存在选择性调控细胞行为的特点。发现无纺纳米纤维介导的BMSCs成骨分化行为呈现出与传统化学诱导类似的时序性动态变化过程,为骨修复材料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可再生鹿角材料,发明了具有天然多孔结构的钙磷陶瓷骨修复支架材料,规避了常规异种骨充填材料的伦理和宗教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鹿角来源的钙磷陶瓷材料复合不同的生物活性因子对成骨细胞行为及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对材料与活性因子在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领域中的有效配伍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上,并被加拿大Global Medical Discovery(GMD)[ISSN1929-8536]选中作为Key Scientific article进行介绍。我们还提出了仿生电位设计理念,通过修复电学微环境,激发成骨相关细胞的募集与分化,加快骨修复进程,改善骨修复质量,证实了仿生电位对于组织修复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IF: 13.334)。


2. 提出了多尺度、多维度填料增强口腔复合材料性能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修复材料与牙齿硬组织的模量匹配和界面相容。提出多尺度、多维度填料原位生成纳米界面半互穿网络结构的理论,采用多步化学接枝方法成功制备出系列各向异性的杂化纳米增强体。构建出以杂化纳米增强体为桥接点的三维立体交联结构的多相材料体系。通过聚合物链网络中的“钉锚”、“桥接”和“包络”等协同增强增韧机制,解决了多级微/纳米填料层间增韧、协同增强与树脂基体的流动性、渗透性、浸润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树脂基材料的高强度、低磨耗和低聚合收缩,并形成产品,正在进行国药局注册检验。提出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和树脂基体“双界面/双界面相”化学界面相容的设计思想,发明了纤维表面活性高分子改性技术,构建了纤维/树脂基质原位半互穿网络界面,使得树脂基体和表面活性高分子改性剂同步固化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实现了口腔树脂复合材料的高比强度和比模量。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受到Macromolecules,ACS Appl. Mater.Inter,J Mater. Chem.,Dent.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的正面引用。


3. 发明了用于牙齿硬组织替代修复的系列纤维增强树脂产品制备技术,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根管形态修复需求,实现了批量生产与临床推广应用。仿生设计和制备出第一代纤维桩产品(国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3630875号),替代进口。在此基础上,通过口腔生物力学分析优化,提出了纤维桩螺纹表面设计理念,进一步提高了纤维桩与牙体组织间的界面物理锁合力,形成第二代纤维桩产品(授权专利CN101617962,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3631227号),被国内同行认为:“性能可以媲美国际知名纤维桩核产品,具有与牙本质相近的弹性模量、适中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颜色与牙齿相接近,符合人体美学特征”。研发出了适用于数字化加工的,中心为单向纤维增强、外围为多向纤维毡或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个性化、具有复杂自由曲面的,纤维增强树脂桩核一体化修复的数字化辅助设计与精密制备,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 Prosthod.,J. Prosthet. Dent., Adv. Mater. Res.等期刊,已完成三百余例历时四年的临床观察,效果肯定。


执著梦想 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


        我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特诊科工作近二十年,坚持以临床工作为先导,牢固树立“提高临床技术,解决患者痛苦”的思想。一直勤奋工作在特诊科医疗、教学以及科研第一线,不断加强自身临床技能和素养的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灵活结合。在临床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自己,切实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作为一名医生,服务人民,廉洁行医,用十足的精力投入到科室工作中,受到医院同事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以身作则 时刻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除此之外,我从不敢忘记自己作为老师身上所担负的责任,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之初,便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科研指导工作中,常常在办公室阅读文献到深夜,为学生的实验做指导。在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刻苦钻研,主动探索,不断更新拓宽知识面。在生物材料领域内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使他们在科研中得到锻炼。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要再次感谢树兰医学青年奖对我的肯定和激励,我深知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探索,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一起努力,共同奋斗,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特别在新型生物材料研究方向,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也将继续以身作则,培养我的学生们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邓旭亮教授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