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研经历]
高海女(1977.03--),副主任医师,博士, 2000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本科学位,2003年获硕士研究生学位。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临床传染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多次参加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救治。至今已在New Engl J Med、CID以及WJG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影响因子共计67分,他引80 余次,做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2项,参与课题3项。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生教材《感染病学》第二版,本科生教材《传染病学》第8版数字教材秘书;担任《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杂志审稿人;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病分会秘书以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主要学术贡献]
高海女副主任医师投身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对明确发生在我国大陆的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重症化的危险因素以及阐明H7N9禽流感病毒株对奥司他韦的敏感性下降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国认识H7N9禽流感的发病规律,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提供了支持。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全面揭示H7N9禽流感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我国认识H7N9禽流感临床表现和特征提供了清晰的全貌。
二、认识了H7N9禽流感的发病规律,为我国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提供了支持。
三、揭示了H7N9禽流感的重症化预测因子,对于H7N9流感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比较了 H7N9、H5N1以及2009大流行H1N1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
提出H7N9的毒力绝大部分取决于宿主的易感性而不是病毒的致病力这一观点。
五、发现流行过程中H7N9禽流感对奥司他韦的敏感性下降,为后续调整治疗策略,识别新的耐药位点提供理论依据。
[心路历程]
2013年2月底至3月中旬,中国上海市和安徽省相继发现了一种可能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患者均为因严重双侧肺炎、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而住院的成年人,样本于2013 年3 月25日被送至到中国国家流感中心(CNIC)。 经不懈的努力与攻关,CNIC的科学家们利用鸡胚分离方法于3月28日分离到三株病毒, 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该病毒与既往流行或感染人的H7亚型流感病毒以及野鸟中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完全不同,而是一种新型重配的禽源性流感病毒并报告给WHO。2013年3月31日WHO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H7N9病毒。 当时该病患者数量少,且高度散在分布,对于该疾病的人口学特点、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疾病自然发展史、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等缺乏认识,造成诊断的困难,临床医生不知道应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防医生不知道应采取何种防控措施,政府官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作出决策,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造成社会的极度不稳定。
在这种风口浪尖之际,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为传染病诊治的“国家队”,同时也做为当时单中心收治病例最多的单位,有责任尽快总结出病例的临床特点,指导全国的治疗。但是单中心的病例代表性不够,无法统计出有意义的结果。及时总结全国的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特征,迫在眉睫。2013年4月14日,因为WHO专家要到中国调研,中国卫生计生委要求全国的救治病例火速专人运送至北京。当时我的导师李兰娟院士任H7N9禽流感救治小组组长,李兰娟院士接到卫生计生委收集病例的指令后,让当时在抗击H7N9禽流感一线工作的我带上病例送到北京,同时利用这次契机,做为博士生参与到临床病例表格设计以及资料整理中。当时清华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杜斌教授担任中国卫生计生委专家组组长。该单位在重症病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由杜斌教授设计了临床病例表格,我负责所有临床资料信息的采集,并与全国其他28家单位进行联系,对不清楚的数据进行核对。初步的数据与WHO专家进行了交流。之后的2周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分析,当时每天只睡6个小时,这是保持体力和健康的最低保障,一心要尽快把数据整理出来,把文章写出来,文章一开始就定位在投“新英格兰杂志”(NEJM)-全世界临床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杂志。4月27日我们将文章投到了NEJM,经过1轮大修,5月21日,NEJM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题为《111例H7N9流感病毒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的论文。111例病例来自2013年3月至5月10日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安徽、北京、福建等7个省市的30家医院,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0例、上海公共卫生中心19例、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7例,其余27家医院病例数均为7例以下。
研究组首次对中国早期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的人口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变化和自然病程等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描述及分析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人工肝治疗H7N9重症病例的适应征。数据证实,中国早期H7N9流感病毒感染者发病迅速,且多为重症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早期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
该论文的及时发表对我国乃至全世界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正确识别H7N9流感病毒感染,认识其发病规律,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以及对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也是一篇以浙江大学和全国的临床学者联手合作为中国及全球公共卫生作出重要贡献的论文。以科研实力证明我国自SARS以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能力有显著提高。
我个人做为博士研究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李兰娟院士、杜斌教授以及全国多家单位的学者的帮助,掌握了多中心临床病例总结的表格设计方法,数据纳入方法以及有用数据的提取,挖掘,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撰写大文章以及投稿,修改,校样的整个过程的经验。让我懂得科研的思维首先来自于临床,科研方面取得的任何一小步的进展,最终必须服务于临床。我的科研活动让我从此为自己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搭建了一座桥梁,而不是以往的路归路,桥归桥,陷入临床做的越好,离科研越远,或者科研做的越好,离临床越远这种怪圈。此后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重症禽流感病人病毒转阴滞后,是否病毒株存在耐药?是哪个位点引起?两名病人家庭聚集发病,是否人传人?禽流感抗病毒药物联合是否优于单药?病毒转阴早晚与疾病预后是否有关?一个个临床问题引出一串串的科研活动。临床不息,科研不止,我真正在科研中找到了乐趣。
另外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感染性疾病因为具有病原复杂多变、存在跨地域和跨种属传播、流行环节众多、诊断治疗涉及多学科等特点,必须开展协同创新,才能及时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说得通俗一点:要走的快一个人走,要走的远得一帮人走。只有协同创新,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科做大做强,让我们自己走的更快更远。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高海女博士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