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团队“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改变”项目参评浙大“2014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项目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展肝硬化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关联分析的首次研究,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的角度揭示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杂志上。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一亿。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由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进行性肝病,包括酗酒、过度肥胖及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硬化进展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功能成分的变化还不清楚,肠道菌群与人肝脏病理之间的明确关联仍未知。针对这些问题,树兰基金理事长、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微生态科研团队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在感染微生态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秦楠博士。研究历时3年,项目组收集了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的粪便样本及83个健康中国人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研究通过采用了新一代illumina测序技术进行测序,产出近860Gb的碱基序列。首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包含269万个基因,其中36.1%即97万为首次发现的基因。通过与欧洲人、美国人及中国糖尿病三个基因集的比较,发现了肝病基因集中有79万个独特基因。阐明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通过基因标记物的聚类分析,发现了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其中多个细菌是肝硬化患者中首次发现,38种细菌与健康人密切相关。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到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此现象,可能对肝硬化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现了15个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微生物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今后不仅有助于肝硬化诊断,还能用于肝硬化疗效的评估。细菌标志物为治疗肝硬化的微生态制剂研发提供了方向。这一项研究成果论文已在2014年被Nature正刊(IF:42.351)发表,此外,这项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作者介绍
        本论著的通讯作者为李兰娟院士,共同通讯作者有树兰基金理事长、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前国际人体微生物组协会主席S. Dusko Ehrlich教授。论著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的秦楠博士,并列一作为杨凤玲,李昂,陈燕飞,邵丽以及法国的Edi Prifti博士。
 
 
 
       浙江大学“2014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将于4月21日8时起开始投票,树兰基金理事长李兰娟院士团队“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改变”项目入选,欢迎投票。
 
        投票步骤:
 
        1、登陆“2014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网页http://ac.zju.edu.cn/xspx/ 或在浙江大学首页热点专题里选择2014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网页);
 
        2、账号登陆“浙大通行证”,http://zuinfo.zju.edu.cn/index.do;
 
        3、选择项目投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