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林晓曦教授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教育和科研经历]

 

       林晓曦(1969.11.4— ),整形外科专家。生于福州。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及纽约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二级,主任医生,是我国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领域的重要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主持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领域的相关的多个国家重大或面上课题,对该亚专业的全面的建设和普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最早的血管瘤与脉管学组并任组长,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血管瘤血清标志物等概念和相关治疗原则。并在对医学美容领域的学术化建设,尤其在面部整形美容与面部年轻化、激光美容等均做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九项省部级科技奖,以及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主要学术贡献]

 

       擅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体表肿瘤与胎记、美容外科及激光美容治疗。掌握面部整形外科、显微重建外科、介入技术、激光技术,并形成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诊疗新方法。因此,33岁时,他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生,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学科技术治疗团队,建立了几乎所有国际主流的血管瘤治疗方法,并在各主要类型的临床治疗结果和发表的参数都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作为负责人两度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曙光计划、启明星追踪计划等20多项省部级课题。应邀在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总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等中心及许多次国际大会上做邀请演讲。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参编《黄家驷外科学》等三十部专著。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九项奖省部级科技奖,及2014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现任国际整形外科的权威期刊,美国的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Associate Editor 及六本国内整形外科杂志编委;ISSVA (国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会)Active Member、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及美容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心路历程]

 

       我在中学(福州格致中学)时代并没有想过学医,拥有艺术天赋的我曾两度获得全国书法大字比赛一等奖及省部级绘画奖,因此向往的是成为一名建筑师。但在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因为父亲的要求,我最终选择了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六年制。虽然人生航道有了急转弯,但我也在第一时间发现了兴趣与职业的交汇点——整形外科。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并没有开设整形外科这门课程,我从大二开始就坚持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旁听,连续几年不曾间断。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医学学习后,我考取了二医大的研究生,并最终顺利获得整形外科博士学位。面神经瘫痪是我的导师王炜教授入学指定的研究课题,而当时血管瘤的治疗,因为临床困难重重与风险,所以少有人做。导师的几句无心感慨却给了我方向,23岁时,我就立志利用整形外科的技术开拓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当时,这个领域存在大量的空白点。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也是公认的疑难病,在美国也同样被列为外科的现代难题。当时的工作基础是从第一篇综述开始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并经过广泛学习,是耶鲁大学医学院耶鲁纽黑文医院整形外科,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整形外科,纽约大学医学中心整形外科的访问学者。我逐渐成长为能同时掌握面部整形外科、显微重建外科、介入技术、激光技术的外科医生,形成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诊疗新方法。因此,33岁时我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生,次年获博导资格,负责成立了上海市整形外科临床医疗中心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分中心,并在整形外科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学科治疗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所有主要的血管瘤治疗方法。近十多年来,在该领域我们完成了覆盖诊疗的诸多创新,使各主要类型的临床治疗结果和发表的参数都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为了推动这一新兴的亚专业,完善了诊疗体系,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的第一个血管瘤学组,汇集了来自十个学科的专家,四年内该学组组织了六次全国血管瘤会议,波士顿儿童医院Ahmad Alomari,B. B. (Byung-Boong) Lee等国际知名同行都来参加过这一系列大会。如今,通过我和多学科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上海九院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血管瘤治疗中心。

       领导的团队以优异的临床结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多次接受从国际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及不同国家、国内很多三甲医院转来的疑难血管瘤会诊病人。近十年来,血管瘤的专科门诊量增大了十五倍以上,却仍成为九院挂号之“最难”。我所领导的多学科血管瘤讨论会(VAC)坚持多年,每周四晚上五小时免费为约五十个疑难病人提供结合最新文献进展的治疗安排和随访,并免费提供与国际一流血管瘤中心的会诊交流。每周350人以上的各地病人48小时内能获得清晰准确的诊疗意见和手术预约;不收红包,放弃各类外出会诊手术,而把病人转到九院治疗。给各地医生传授血管瘤治疗的最新技巧,组织形成治疗指南和规程,培育了很多地区治疗中心,这些中心的人才已经大大改变了十年前国内血管瘤领域的混乱状态,这个高医疗事故发生率的疾病在中国的医疗状况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转变。
       近十年来,我多次受邀在国际知名学科和中心作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进展的邀请专题讲座(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附属麻省总院Wellman激光医学中心、以色列Sheba医学中心及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等国际一流中心)。应邀在日本、北欧、以色列整形外科年会都做了40分钟的大会专题演讲,另外在32次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或主旨演讲或当任会议的专题主席。

       美容外科,尤其是面部年轻化,是我的另一专业方向。我曾获得全国书法大字比赛一等奖,艺术天赋引导我选择美容医学作为另一爱好。同时,我为医学美容的学术化和科学研究的推进,进行了较多的工作。曾担任第十八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面部年轻化会场主席;国际著名医学美容学术组织IMCAS (China)中国学术秘书长;并把美容手术的技术和苛刻的标准,结合到危险的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中,以实现血管瘤的美容性重建。

       2014年4月2-4日,墨尔本举行的两年一度的国际最权威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大会(ISSVA),经盲选选出的全球93篇大会报告,其中6篇(约1/16)来自于我建立的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血管瘤中心(亚洲入选仅8篇),在各疑难血管畸形的治疗技术、最终效果和远期稳定性上达到了国际领先的高度,在会上获得高度的评价和鼓励。

       在学术上,尤其血管瘤研究方面,作为负责人两度承担了在临床领域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卫生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2008-2011,2015-2018年度)、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曙光、启明星、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2014)等人才计划和其他课题24项,作为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参编了近三版《黄家驷外科学》等八学科三十一部专著,以及160多篇中英文论文的撰写(其中SCI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33篇)。主要创新性工作如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婴幼儿血管瘤的血清标志物的概念,这个概念现在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文章在整形外科的最权威期刊发表(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在英文文献他引90次,并被国际血管瘤学会(ISSVA)发布的分类文件引用。在国际上发表了光动力学治疗葡萄酒色斑这一经典疗法的首篇英文文献(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1997; 99(6): 1826-1830.)。

       近十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三、三等奖、中华医学奖、上海医学科技奖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等九项省部级科技奖。

       现任国际整形外科的最权威期刊,美国的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副主编及编委。ISSVA (国际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Active Member;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常务委员及美容外科学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理事及微创与皮肤美容分会副会长、激光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与脉管学组创建人及现任组长、面部年轻化学组副组长、Internatioanl Master Course of Aging Skin (IMCAS)  Scientific Board Member(China);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微创抗衰老分会执行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创硬化治疗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介入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学组委员等学术职务。另担任《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整形专业杂志常务主编及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科技项目评审组专家等兼职。

        2014年4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部和十四所附属医院的唯一个人代表,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林晓曦教授风采]

 

 

[提名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