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
(李兰娟院士作为大会主席出席)
当地时间2015年3月31日,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在欧洲卢森堡召开。我国感染微生态领域专家,树兰基金理事长、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任大会主席。
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超过500位,来自中美法等50多个国家,包括李兰娟院士、法国科学家S.Dusko Ehrlich、美国科学家Frederic Dixon BUSHMAN等行业领军科学家将出席会议。李兰娟院士将作题为“人类肠道微生态与感染性疾病(Human gut microec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的大会主题报告。
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于2005年由欧洲科学家发起,2008年在德国海德堡正式成立,IHMC汇聚美国、法国、德国、中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国际顶级微生物研究者,旨在推动各国微生物学家在人体微生态领域的国际研究合作。国际微生态会议每一到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举办过四届,其中第四届在中国杭州召开,由浙江大学承办,李兰娟院士任大会主席,会议推选李兰娟院士为第五届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主席。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Future Directions for Human Microbiome Research in Health and Disease),围绕国际上微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题分别为:一,微生态与人类进化(The Microbiome and Human Evolution);二,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和疾病(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三,微生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Future Interventions of the Microbiome)。
李兰娟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引来全场热烈掌声(一)
感染微生态
用20年领先世界
我国微生态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始于1994年李兰娟院士开创的肝病微生态研究,发现肝病患者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B/E值)显著下降,首次提出并论证了B/E值作为肠道定植抗力指标的新观点;2001年-2007年李院士团队广泛开展肝病、感染微生态研究工作,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说、编写了《感染微生态》专著,成功培育出国内唯一的无菌大鼠动物; 2007年李兰娟院士研究项目:“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973计划的立项支持,这是当时国际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立项的肠道微生态与感染的大型基础研究项目,项目备受国际关注,立项之初国际著名的《Science》杂志网站就进行了报道,该项目对我国肠道微生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来,感染微生态学在李院士带领下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先后在PNAS、Hepatology发表重要科学发现,2014年更是在《Nature》正刊发表有关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研究成果;李院士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2013年李兰娟院士团队“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肝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是获奖的主要内容之一。2013 年 9 月,李兰娟院士作为大会主席承办第四届国际人体微生组大会 (中国杭州),超过 20 多个国家 1000 多名微生态专家学者参与。在会后的委员会会议上,李兰娟院士当选为第五届国际人体微生组协会(IHMC)主席,成为首个在该组织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人。2015年,于卢森堡举办 2015 年卢森堡国际人类微生态大会,引领国际微生态的学科发展方向。
近年来李兰娟院士研究团队的另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为感染微生态理论在新发传染病(H7N9)救治中的应用。2013 年春,新发突发传染病 H7N9 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李兰娟院士团队创新性的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应用于 H7N9 危重患者救治,独创了由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维持微生态平衡六大技术组成的“四抗二平衡” 的综合性救治策略,显著降低了 H7N9 危重患者病死率,降低了人群对该疾病的恐惧感。该治疗方案得到了美国 NIH 及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的高度赞誉,并获得了国家副总理刘延东的高度评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the Journal of New England Medicine,the Lancet,Nature Communication 等国际顶级期刊。
2014年,浙江大学牵头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CDC共同组建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确定未来两大主要研究领域,一是新流感等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主要进行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重大传染病预警预测和应急体系研究;二是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主要进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慢性化与重症化机制研究,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救治重症肝病的综合研究以及感染微生态应用与基础研究。我们的科研团队将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针对国家重大需求,汇聚学术大师,创新机制体制,整合资源,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争取使学科排名进入前10名,使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降低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多学科交叉
让微生态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微生态领域研究近年来成为重大国际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人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与疾病紧密相关,未来微生态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概念性的重大创新,对于人类医学的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学以及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概念的涌现与日臻成熟,我们的研究也不可能再局限于单一的微生物学研究,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医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生物学倡导的整合性、信息化的系列研究。
一、微生态与健康状态下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阐释。人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免疫、代谢、感染等各方面,对于人体系统各器官正常行使功能具有深刻影响,被称为“第二人类基因组”。揭示正常基线状态下微生态的结构与功能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包括宿主基因、应激、饮食、药物、感染、生活方式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研究疾病状态下微生态与人体关系的基础,同时为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正确的研究方向。
二、探索不同疾病状态下人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许多人体疾病,包括感染、肝脏疾病、消化道肿瘤、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与人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我们未来的微生态研究,将会建立不同疾病状态下人体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数据库,明确人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相关免疫代谢的关系,探索人体微生态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寻找疾病相关的特异性靶向生物标志物,建立基于人体微生态标志物的早期疾病诊断模型,最终达到挖掘可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或特异菌种的目的。
三、创建一系列人体微生态研究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建立人体微生态在人体疾病的诊治中的应用的规范化流程。创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态研究新方法及新策略,对人体微生态的结构及功能从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不同角度予以全面及深入的阐释。不断开发新的基因数据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构建创新的海量数据处理与关系研究模型,深入挖掘海量基因数据所蕴含的人体微生态与人体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内在规律。在创建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有益菌的筛选,以及对人体微生态相关的特异性分子靶标类药物的设计,研制防治疾病的新型人体微生态调节剂,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制定人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的标准化设备、试剂及技术,并明确其剂量、剂型及药代动力学相关参数。建立规范的微生态临床动态监测和调控的标准化流程。
李兰娟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引来全场热烈掌声(三)
年轻学者涌现
国际会上频“发声”
本次大会浙大一院参会规模庞大,人员结构特点以PI+研究者+学生为主,共向大会组委提交论文摘要63篇,其中大多数研究被选为大会壁报将在会议现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研究者进一步交流。其中,郭静博士的大会论文利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完成了2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和28例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阐明了ACLF患者粪便微生物群落及功能成分特征,表现在肠道微生物群低丰富性,患者肠型主要分布为Veillonella,从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的角度揭示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同时研究发现了27个疾病相关的MGS,且病例组富集的MGS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CTP分级正相关,与患者的血清球蛋白呈负相关。该研究是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微生态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示,不仅体现了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微生态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水平,同时切合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前景。大会将为广大微生态领域研究人员充分展现国际最新、最顶尖、最有价值的微生态学术成果,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机会,是国际微生态领域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国际微生态大会报道组发自卢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