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审专家登录|被提名人登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树兰文化

推动中国医学学科的

发展和人才培育

联系我们contact

0571-87231858

欢迎致电树兰基金

树兰文化

第十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邵振华教授

2024-04-29


   

[教育和科研经历]

        邵振华(1985.10.2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生于山东省济宁市。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施蕴渝院士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GPCR药理学与创新药物发现研究。他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上首次报道多巴胺受体等GPCR的新型可成药位点,为靶向药物创制另辟蹊径;创新性提出基于GPCR变构偏好性策略的药物设计方法,发展了CPCR药理学理论。在 Natue,Cell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 30余篇曾获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等。


[主要学术贡献]


        邵振华研究员是我国的国际知名药理学专家,瞄准靶向GPCR 创新药物创制的瓶颈,在如何有效发现新型药物结合位点与药物设计等科学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原创性药物研发奠定基础,并进行了相应的科学实践。2018年人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人选四川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四川省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2023年荣获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大学优秀博士学位指导教师等荣誉奖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研发等7项;与长春高新金赛药业签订横向合作协议,针对GPCR的创新药物研发展开合作,其中有1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建立GPCR稳定工具箱等技术,解决了新位点鉴定的难题,提高了领域内研究的普适性,推动了学科发展。
    二:利用以上技术方法,国际上首次发现多个GPCR的新型可成药位点,突破了亚型保守型的局限性,解决了药物耐药、脱靶等难题(Cell 封面文章)。助力临床药物1期试验,促进了临床转化。
    三:基于新位点,利用人工智能的原创性分子设计,实现了新靶标的功能调控与疾病微环境重塑,成果发表在Cel和Nature 等杂志,加速了原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初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心路历程]

         

立志用所学服务祖国医学事业

    2023年末,我非常荣幸获得第十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这是我科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此,由衷地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和评审委员对我工作的认可。

    回顾科研历程,我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GPCR)创新药物发现展开研究。我与GPCR的故事始于2014年夏天,那一年博士毕业后,在导师施蕴渝院士的推荐和支持下,跨域大洋,前往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Daniel Rosenbaum教授实验室开展了博士后研究,踏上了探索GPCR的魅力之旅。GPCR是人体最大的膜受体家族,调控了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功能。更令人振奋的是,约有三分之一的临床药物是以GPCR为直接靶标。这让我坚信研究GPCR的结构与功能可以更好为靶向药物发现做出重要突破。然而,GPCR高度动态性特征给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博士后期间,Daniel Rosenbaum教授一直鼓励我做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经过4年博士后训练,通过大量尝试和摸索,最终建立了稳定GPCR的研究方法,并揭开了大麻素受体CB1的“神秘面纱”,这一突破性发现也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更有意义的是,该研究方法也被广泛采纳和引用用,助力了300余篇论文的发表。

    2018年5月,在四川大学原校长魏于全院士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加入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立志用所学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科技创新是每一位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发现GPCR创新药物。GPCR亚型众多,信号通路复杂,药物脱靶是临床用药的普遍难题。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研究,我和我的团队发现药物多靶向于GPCR的正构位点,而GPCR亚型之间正构位点保守性高,往往造成药物脱靶副反应。于是,我和团队着手寻找突破口,寻找药物靶向的新位点。我带领团队建立了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和药理学等技术平台,并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国际上首次鉴定了大麻素受体、多巴胺受体、脂质受体等多个GPCR的新型可成药位点。更重要的是,靶向新位点展现出更好的疾病治疗潜力,并显著降低了药物脱靶副反应。目前也基于新位点筛选出了一些潜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申请了国家专利,期待这些成果未来能够走向临床,为原创性的新药创制做出一点点贡献。

    当今,基于新靶标的创新药物研发已成为国家的重大布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也为我指明了新方向。缺乏有效GPCR靶标是药物开发上的另一难题,GPCR家族有800多个成员,数据显示85%的GPCR仍未成药,有巨大的药物研发潜力。我同样肩负党和国家以及树兰医学青年奖的使命,面向国家新药创制的重大需求,致力于从多维度确认GPCR新靶标。近年来,我们针对尚缺乏配体报道的多个GPCR受体进行了结构和功能表征,理解了新靶标GPCR 的工作机制,并设计出具有高选择性的活性分子,极大释放了新靶标GPCR的成药潜力。2021年,我们也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了新一代帕金森治疗药物LY3154207的靶标-多巴胺受体DRD1,并揭示了药物分子机制,为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2021)期刊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在GPCR研究的征途上,我也一直致力于打破药物同质化的困局,以GPCR靶标新机制为创新驱动力。我们团队最近的研究聚焦于TAAR1这一备受瞩目的新型抗精神分裂药物靶标GPCR,挖掘其新的药物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基于其独特的药物结合口袋,我们成功筛选出一些已知药物,它们也能够作用于TAAR1发挥作用,为我们展示了“老药新靶”的潜力。这不仅展现了对传统药物利用的巧妙延伸,更是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深入研究GPCR信号转导的复杂性是创新药物发现的基石。我们发现不同配体可以引导TAAR1开启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多样的病理和生理反应。针对受体的特性,我和合作者成功开发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实现了疾病的精准干预,减少了副反应。这些研究成果近期分别刊登在Nature(2023)和Cell(2023)期刊上,为科学界和医药界带来了一场新的观点,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开启了崭新篇章。

    回首这漫长而坚实的科研历程,我深感科技创新的力量。从建立GPCR研究方法,到发现GPCR新位点、新靶标、新机制,荣获了树兰医学青年奖的肯定和鼓励。在未来,我和团队将更加聚焦于GPCR创新药物的研发,带领团队继续向前奔跑,为祖国医药领域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我和团队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