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审专家登录|被提名人登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树兰文化

推动中国医学学科的

发展和人才培育

联系我们contact

0571-87231858

欢迎致电树兰基金

树兰文化

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高昊教授

2022-09-16




[教育和科研经历]

        高昊(1979.02.17 — ),中药化学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05 年博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现任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是我国中药学领域杰出的青年学者之一。先后主持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部省课题,选择虽经大量研究但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仍存空白的常用大宗药材,对枸杞子为代表的十余种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进行系统研究,在关键技术方法学创新、药效物质基础阐明、中药创新药物研制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近五年发表通讯SCI 论文 50 余篇(7 篇 IF>10)。获授权专利 10 余项。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丁颖科技奖等。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主要学术贡献]

        高昊教授选择虽经大量研究但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仍存空白的常用大宗药材,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关键技术,为“盲区成分”研究瓶颈突破提供方法驱动,全面揭示了枸杞子为代表十余种常用中药药效物质,并获多类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先导物。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化学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药学会药物手性专委会副主委、《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等期刊编辑或编委。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广东丁颖科技奖。参与完成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奖 1 项。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关键技术,提出“表观等价非对映异构”概念及其判定原则,发展和完善了立体化学鉴定的方法学,为中药“盲区成分”研究瓶颈突破提供方法驱动。
        二、应用创新技术,全面揭示了枸杞子为代表十余种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为药材及组方的加工生产、标准提升、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获得以枸杞亚精胺为代表的 4 类抗老年痴呆和 1 个抗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相关专利已获美、欧、日、中等国授权。




[心路历程]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屠呦呦先生获诺贝尔生理 / 医学奖;2016 年,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2017 年,《中医药法》实施;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2020 年,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做出重要贡献。“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同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不高等。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中药产业开始快速增长。2016 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 8653 亿元,占医药工业市场 29.2%。2016 年后,中药产业发展降缓,工业总产值减少,产业利润率低于化药和生物药产业。近年来,获批的中药新药较之化药和生物药也是最少,每年都以个位数计。创新驱动中药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动力不强、原始供给不够。
        究其原因,限于技术瓶颈,中药学科一些底层的基础研究尚存空白:中药传统功效的准确表征仍然困难;针对盲区成分的分析技术和研究手段亟待发展;基于整体观、过程观视角和系统论思想的中药科学内涵阐述理论体系还需完善。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为例,我国现有中药材 12000 多种,经营性品种 1200 多种,常用药材约 600种。据统计,我国 12000 多种中药材中约有 70%-80% 的品种还未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即使一些已有大量研究的常用中药,因限于研究技术和方法的瓶颈,一些难分离 / 难鉴定的化学成分仍有待阐明,更有些品种主含的特征化学成分都尚未被阐明,药效物质更无从揭示。如,传统常用中药枸杞子,产值过百亿,出口过亿美元,产业巨大。但像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药食同源品种,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报道(SCI 论文超 2 千篇),但其主含的小分子特征成分却一直未被阐明,即存在“盲区成分”,属于“看不见”的盲区成分。又如,传统常用中药当归,SCI 论文也超2 千篇,所含化学成分类别相对明晰,主要包括:苯肽单倍体、苯肽多聚和杂聚体、苯丙素、烯炔等。其中苯肽多聚和杂聚体,因其结构复杂(多环系、多季杂原子、寡氢、多簇手性),文献报道的立体化学多有争议,大多数此类成分未被分离和准确鉴定,生成机制和与功效的关联更未被阐明,为“看不清”的盲区成分。如何突破常用中药“盲区成分”的瓶颈,揭示其药效物质和科学内涵已成为推动中药学科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课题组选择虽经大量研究但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仍存空白的常用大宗药材,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关键技术,为“盲区成分”研究瓶颈突破提供方法驱动。针对天然产物中超难结构存在的从头解析证据不足、无法收敛获得真实结构的问题,采用从头解析整合计算方法为超难结构从头解析收敛难题提供解决路径。针对长期困扰学界的“特殊非对映异构体呈现相同核磁波谱数据”的反常现象,提出“表观等价非对映异构”概念及其判定原则,确保了多簇手性分子立体化学的准确鉴定,发展和完善了基于核磁数据比较的结构鉴定方法学。以技术突破为驱动,通过对化学成分的全面揭示和功效关联的活性评价,阐明了以枸杞子、当归为代表的常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首次揭示枸杞子中主含、活性、特征性的新成分二咖啡酰亚精胺糖苷,命名为枸杞亚精胺,原本“看不见”的盲区成分“看得见”了。解决了苯肽多聚和杂聚体立体结构鉴定难题,全面解析当归苯肽多聚和杂聚体化学成分全貌,对其生成机制和生物活性进行了阐明,原本“看不清”的盲区成分“看得清”了。在药效物质阐明基础上,获得以枸杞亚精胺为代表的多类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先导,开展其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催化机制的解析研究,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研制。
        中药药效物质的底层创新发现为中药道地性解析、作用机制阐明、质量标准提升、加工生产指导、创新药物研制等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要求,更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基础研究创新发现驱动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中药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先导发现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源头供给和动力,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用”的转变。药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催化机制的解析,不但为创新药物药源保障提供绿色制造的解决路径,还有助于深刻理解药效成分生成的生物学机制,为中药道地性成因的解析、品质评价体系建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格物致知”到“建物致知”的升华。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