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审专家登录|被提名人登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树兰文化

推动中国医学学科的

发展和人才培育

联系我们contact

0571-87231858

欢迎致电树兰基金

树兰文化

第六届树兰医学奖获奖者:张伯礼院士

2020-03-02




[教育和科研经历]


       张伯礼(1948.02.26 — ),全国名中医,天津人。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2010-2018年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职务。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余年,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取得了系列突出成果,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引领了中医药行业发展方向。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主要学术贡献]


       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余年,建立了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研究技术体系,系统研究了血管性痴呆、中风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证型演变规律,研制了诊治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创建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了中药脑保护作用机制。完成首个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中医药循证评价技术体系,促进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关键技术体系,实现现代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相对清楚,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建立了包括4万个组分的中药组分库,研制成功了包括芪参益气滴丸、三叶糖脂清等多个组分中药新药,并为复方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 II期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多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80余名,获全国百篇优博3篇,提名2篇,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等一批骨干人才。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名中医、吴阶平医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心路历程]


       我是在家人的建议鼓励下,走上了学医之路。1968年毕业后参加了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经历治病救人切身磨练,从患者企盼的眼神中,从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中,从愈后真诚的感激中,深刻体会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我立志要当一名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可以治不好病,但不能耽误病情的好医生。因当时医疗条件非常落后,缺医少药问题十分严重,我看到当地中医用中草药也能治病救人,疗效确切,便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拜老中医为师,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自学中医,使用中医药治病。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我被推荐参加了天津市第四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经过近三年的脱产学习,系统掌握了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诊疗能力。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有幸参加并一举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心无旁骛地专心于学业,并开展了艰苦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从此踏上中医之旅。
       1983年至1985年,我跟随导师阮士怡国医大师从事临床研究,总结了先生临床经验,开展了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为至今仍在使用的降脂软脉系列院制剂奠定了科学基础,也锻炼了我临床科研及实验研究的基本功,受益终身。以此为基础,1985年至1990年,我带领团队围绕中风、血管性痴呆等重大脑血管疾病,开展了多学科合作研究,系统研究了血管性痴呆、中风等疾病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提出了诊治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建立了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了中药脑保护作用机制。一是开展血管性痴呆系统研究,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通过对7个省市大样本血管性痴呆(VD)患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了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首次提出划分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分期证治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及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开展中风病中医危险因素研究,承担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通过对近8000例患者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总结,建立了中风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量表,总结了7个中风病基本证类特点和演变规律,建立了中风先兆症临床及证候诊断标准,这是中医首次进行的病因学研究,丰富了中风发病学内容,而研究团队建立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并被推广应用。三是完成首个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中医药循证评价技术体系。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攻关项目支持下,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中医药的特色,主持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对心肌梗死Ⅱ级预防的循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对于心肌梗死Ⅱ级预防的疗效与肠溶阿司匹林相当,且安全性好,无严重出血不良事件,且对阿司匹林抵抗者依然有效。本项目是第一个中医界牵头组织实施的、在WHO试验注册平台注册、国际卫生研究机构参与评价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医药循证研究的范例。欧盟临床评价专家对研究设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给予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有幸担任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指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推动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中药产业多样化快速发展,我及时组织引导并向科技部汇报,建议大力支持中药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引起了国务院重视,制定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十年间中药工业总产值从235亿元增加到近8000亿元,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
       我带领团队连续承担了3个国家“973”项目——方剂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创建组分中药研制理论和方法,搭建了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了包括6万个组分的中药组分库,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筛选及成药性评价平台。研制成功了芪参益气滴丸、三叶糖脂清等多个组分中药新药,并培育建立了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一批中药国际注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2003年SARS疫情肆虐,应对SARS是医者共同的责任,在这紧要关头,中医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与特色。我主动请缨,被任命天津市抗SARS指挥部副指挥、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以宁负自己、不负历史的责任感,在全国率先组建中医医疗队,开辟中医病区,并组织在红区开展了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SARS。总结提出激素应当早期足量使用,足量不一定是大量,效果比小量递增要好。同时见好就收,不宜长期使用,尤其二周后再现白肺应当加用抗生素而不是增加激素,用药三周后仍有低热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加用益气养阴中药效果更好。这些方法综合使用,激素用量少于外地,但却提高了治疗效果。60余例患者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方案被WHO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针对制约中成药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我带领团队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方法和关键技术,创立了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历时8年攻关,完成了天津市30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销售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年销售额由开发前的12.5亿元增加到56亿元,30个品种累计销售额超过 230亿元。研究方向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技术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使过亿元中药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过十亿元品种从0个增加到50余个。通过二次开发,大大提高了中药行业集中度,中药大品种群产值约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1/3,推动中药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可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2002年担任校长以来,我积极倡导培养医学生掌握中医思维规律,提出“中医思维、临床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并在院校教育中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荣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自2007年至2018年担任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我积极建立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国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我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全球五百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世界中医中英文核心教材一套13册,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引领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该项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40年来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80余名,获全国百篇优博3篇,提名2篇,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等一批骨干人才。共捐出获得的“吴阶平医学奖”、“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奖金三百余万元,设立勇搏奖助学金,用于激励、资助家庭困难并立志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秀学生,期待着这些后来者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造福于世界!
       此次喜闻本人荣获第六届树兰医学奖,内心充满感激和喜悦之情,首先感谢树兰基金会对中医药领域的关爱和支持,获此殊荣,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激励,也是对整个中医药人的激励。我将学习树兰基金会郑树森、李兰娟两位院士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将所获得的五十万元奖金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勇搏奖助学金,继续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提携后学,培养人才。现赋诗词一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获奖感受:


获奖有感

若树,根深叶茂,矗干材成,
若兰,蕙质芳蕊,形雅馨清。
树兰医疗,惠民济生良医聚,
树兰基金,褒携后学优才鸣。
森林浓蔭伴幽兰,天时地利,
开拓创新有贡献,品牌彰弘。
今得殊荣,盛名其实,难符,
不负树兰,老骥伏枥,前行!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风采]





[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