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审专家登录|被提名人登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树兰文化

推动中国医学学科的

发展和人才培育

联系我们contact

0571-87231858

欢迎致电树兰基金

树兰文化

第三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杨莉教授

2018-10-11



[教育和科研经历]


        杨莉(1974.04.02-),肾脏病学专家。生于黑龙省萝北县。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是国际急性肾损伤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国际肾脏病学会全球急性肾损伤防治工作的中国区责任专家。她率先开展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疾病负担和严峻诊疗现状;建立了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预警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急性肾损伤时肾脏固有细胞调控天然免疫的防御机制,以及肾小管细胞损伤后纤维性修复的启动机制,开创了急性肾损伤后免疫调控、纤维化机制研究与治疗探索的新领域。本领域发表SCI论文27篇,总影响因子203.547。



[主要学术贡献]


       杨莉教授是我国的国际知名肾脏病学专家,对急性肾损伤临床早期防治和肾组织急性损伤后固有免疫调控与纤维性修复启动机制的重要科学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促进了中国肾脏病跨学科体系的多中心临床合作、提高了我国急性肾损伤的认识与临床诊治水平。2014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研发奖励,2015年获中国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获华人美洲肾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学家奖。目前兼任国际肾脏病学会急性肾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专家、急性肾损伤全球工作计划专家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委会副会长。通讯/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Lancet、Nature Medicine、J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先后4次参加撰写急性肾损伤领域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获批/公示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 首次揭示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疾病负担与诊疗现状,发现诊疗薄弱环节并提出地域性改进措施,为全面改进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疗及相关医疗政策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 创建了我国首个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漏、误诊难题,可全面提高我国医院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水平。
三、 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肾小管上皮在急性肾损伤时具有天然自我防御机制,为探索急性肾损伤后的肾脏保护治疗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
四、 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纤维性修复的启动机制,开创了急性肾损伤后续纤维化机制研究和治疗探索的新领域。



[心路历程]


       急性肾损伤是由不同病因引起肾脏功能在短期内急性减退或丧失导致的急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肾脏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医疗资源消耗巨大,并且存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慢性肾脏病发生率都很高。迄今为止,临床还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可以减轻肾组织损伤与促进修复,因此,一旦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决定临床预后的关键是能否早期诊断、能否及时去除病因,以及是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治疗例如适时的透析。然而,由于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广泛分布于临床各学科,不同器官系统的急症/重症疾病、各种大型手术/创伤、感染/中毒、以及医源性检查/治疗等,都可导致急性肾脏损伤,因此患者的病情往往非常复杂,具有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临床管理和诊疗极为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的进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重症和复杂疾病患者的救治,而不断出现的新治疗药物与新诊疗技术,对于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肾脏而言将是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肾脏、早期防治急性肾损伤、探索有效治疗药物,是全球肾脏病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使命。
       我对急性肾损伤的执着源于20年前。在做住院医的第一天我收治了一位东北姑娘,因为发烧吃退热药引起急性少尿性肾衰竭,经过透析支持治疗后她的肾功能很快恢复,痊愈出院。然而,几天后,急救车从外地转来一位带着呼吸机的中年男性患者,地方医院的学科骨干,突发急性心梗、心力衰竭,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少尿性肾衰竭。经过抗感染、透析支持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我们期待他的肾功能出现恢复。然而,2周、3周、4周过去了,患者始终处于少尿,肾活检的结果证实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已经萎缩、肾脏明显纤维化。最终,这个患者未能摆脱透析治疗。病人出院了,但是给我留下的是一长串无法回答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他的肾脏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肾小管细胞为什么会出现萎缩?为什么会发生纤维化?有没有药物能够帮助他的肾脏恢复?几年后,含马兜铃酸类中草药引起肾脏损伤导致进展性肾脏纤维化在全球得到关注,国内学者也纷纷开展了研究。在王海燕教授和李晓玫教授的指导下,我对这些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免疫病理研究,发现马兜铃酸类中药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患者,肾小管细胞增殖比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明显减少,并且很早期就发生肾脏纤维化。学术界经典的观念认为,肾小管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因此理论上急性肾损伤可以完全恢复。为什么这类中药具有如此的特殊性?是什么机制导致这些肾小管细胞丧失了再生修复能力?可以有办法逆转吗?这些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可寻。如何解开肾小管细胞修复障碍之谜,在我心中成为一种执着。
        2007年10月,在国际肾脏病学会奖励基金的资助下,我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医院肾内科师从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Joseph Bonventre教授,开始了实验研究历程。我选择了急性肾损伤中肾小管细胞的再生修复调控作为研究课题,离开了临床病人,进入细胞与小鼠的世界,寻找心中积累经年的问题的答案。开始的进入是艰难的。实验技术不是阻碍,但是科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经久的思考锤炼,以及不懈的探索尝试,去解开环环相扣的“为什么”,直至深入科学问题的根源。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读了上百篇文献,我仍然在细胞增殖周期令人头晕目眩的调控网络中迷惘着。各种实验的不顺利让人沮丧,但是逐渐开启的科学之门让我的眼界豁然开朗,能够亲自解开肾小管细胞修复之谜的期待是坚持的动力。一年后,我终于建立完善了国际上首个小鼠体内细胞增殖周期的检测体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中,一旦肾小管细胞出现增殖周期G2/M阻滞,就会启动后续的肾脏纤维化。那么,为什么肾小管细胞会发生增殖周期阻滞?又如何引发纤维化?我们发现,严重的缺血性、肾毒性以及炎症性损伤可导致肾小管细胞发生DNA损伤,进而激活ATM/P53激酶通路,导致细胞G2/M阻滞,细胞内JNK/c-Jun通路活化使分泌表型转变,从而具备强大的促进肌成纤维细胞活化与增殖的能力。在后续的探索性治疗研究中,我们在不同水平对上述通路进行阻断,均可有效减轻肾脏纤维化。上述研究发表于2010年Nature Medicine杂志,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为“革新性的极有吸引力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想”。“研究结果的吸引力不仅限于肾脏疾病领域,其影响范围会扩大到更为广泛的创伤修复与纤维化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都会对此研究感兴趣”。Nature Medicine杂志同期给予专家述评,题为“阻滞下的纤维化”。国际肾脏病学会官方杂志 Kidny International也进行了专题讨论,称本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揭示了长久以来一直未被发现的治疗靶点,可预防纤维化和阻断肾脏病的快速进展”。
       2010年我回国后,依托于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强大的研究平台组建了急性肾损伤团队开展系列研究。这一阶段是中国急性肾损伤研究领域起步并即将进入厚积薄发的时期。由于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急性肾损伤的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对于中国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情况、病因构成、诊治水平,以及疾病预后等基本情况均不清楚。因此,回归临床、了解中国整体急性肾损伤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及不足之处,是尽快全面提升中国急性肾损伤诊疗水平的首要举措。在有着“中国现代肾脏病之母”美誉的王海燕教授大力指导扶持下,我们组织成立了“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研究协作组”,完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纳入了中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4家省级和区县级医院共计200余万例成年住院患者。据调查结果估计,我国2013年至少有290万例成年急性肾损伤患者,其中约70万例死亡,存活患者中有2/3发生长期慢性肾脏损伤,估计总体住院医疗费用高达1300万美元。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明显影响预后,而仅有17%的患者经过ICD疾病编码报告于卫生管理系统,大大削弱了政府和公众对急性肾损伤的警觉和认识。因此,在中国全面开展救治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举措迫在眉睫。调查主报告发表于2015年Lancet杂志,肾脏病学会主席 Remuzzi教授同期发表专题述评,称本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方法学可信服,提供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疾病负担的国家性代表性数据,所获取的信息和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有借鉴意义”。Nature Review Nephrology杂志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亮点推荐,国际肾脏病官方网站也对本研究进行了专版介绍。
       为了尽快改进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漏误诊问题,我们设计、创建了急性肾损伤自动预警系统,可最大程度上缩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发现和诊断时间、避免漏误诊,从而改善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此外,由于药物是我国急性肾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我们把药物肾损伤作为防治重心,建立了国际上最大宗的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前瞻性队列,对药物急性肾脏损伤的疾病谱进行了重新划分,提出优化的临床诊疗路径。虽然通过临床诊疗流程的改进,可以改善多数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是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是重症患者的高死亡率和后续的慢性肾脏纤维化。深入机制研究、探索研发新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团队在开展临床研究的同时,坚持实验研究的齐头并进,并且在肾脏固有细胞调控天然免疫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急性肾损伤时的天然自我防御机制,为探索急性肾损伤后的肾脏保护治疗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论文发表在2015年Joural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并于同年为Nature Review Nephrology杂志进行研究亮点推荐。
       医学科学研究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她赋予我们的无穷的思想空间、广袤的未知领域、揭秘生命密码的喜悦,和回归临床救治生命的成就。行进在医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归属、是执着、是宿命。学始于问、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卓铸于恒。在这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感谢恩师高瞻远瞩的指导、宽阔臂膀的撑托;感谢同事的支持鼓励和团结协作;感恩亲人无限的包容理解和默默的支持奉献。



[代表性著作]







[获奖者杨莉教授风采]






[提名人]